好酒也怕巷子深。盡管張裕酒廠生產的葡萄酒口味絕佳,可喝慣老白幹的中國百姓又怎能一下子對這洋玩意兒買單。賣酒多年的張弼士深知,要將美酒化成人們口中的美味,還有不少“功課”要做。
此時,在煙台張裕公司北邊的海上停了不少外國軍艦。張裕人自然不會放過這些“識貨”的顧客。於是就搖著舢板,先送一些酒給人免費品嚐,很受士兵們的歡迎。等他們習慣了張裕葡萄酒的口味後,卻被停止免費發放。士兵們的酒癮發作,自然舍得掏腰包。酒的銷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當年有個士兵貪喝白蘭地,迷迷糊糊地掉進海裏,同伴們連忙救人,一時間亂作一團。誰想這個士兵一會兒就扶著舢板爬了上來,還直衝大家做鬼臉。士兵們虛驚一場,就送給張裕白蘭地一個綽號——難醉易醒酒。
這種體驗式營銷,張弼士本人親力而為,甚至不失時機地客串一下推銷員的角色。在北京任職期間,張弼士經常帶著侍從到東交民巷酒樓餐館,每每指名要喝張裕酒。侍者把酒送到餐桌上,他便對侍者問:“你喝過這種酒嗎?我走遍天下從沒喝過這樣的好酒,真是舉世無雙的好酒!來一杯,嚐嚐看!”說著他斟滿一杯遞與侍者,要侍者連稱好酒才放人家走……
當然,媒體廣告宣傳也被應用得淋漓盡致。報紙上登廣告,車站、碼頭書畫巨幅廣告,特製酒杯分贈茶樓酒館。上海一家報紙曾懸賞五百大洋公開征集對聯。上聯是“五月黃梅天”,而重金懸賞的下聯卻是“三星白蘭地”。謎底揭開時,人們才恍然大悟,這下聯竟是一種酒名。其實這正是張裕背後的大肆炒作。通過廣泛宣傳,張裕葡萄酒在新加坡、檳榔嶼、巴達維亞、萬隆、日裏、曼穀、河內等華僑集中地很快就打開了銷路,並逐漸擴及菲律賓、加拿大和中南美各地的華僑地區,連俄國酒商每年也都有訂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