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閃”
衝兒是我一位朋友的兒子,今年29歲,他通過QQ認識同城的一個女孩。雙方經網絡聊天,覺得彼此誌趣相投,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個月的網戀,兩人相約見麵。很快,雙方就領了結婚證書,準備步入婚姻殿堂。而不日後,從知情的另一個朋友那兒知道,就在結婚前夕兩人又分手了。不過還好,後來經過努力,又牽手了。
對這樣的現象,現代人用了一個很動感、很形象的字來形容:“閃”。“閃戀”、“閃居”、“閃分”、“閃婚”、“閃離”,一個個“閃”字,“閃”得人一愣一愣。
對於“閃一族”來說,5分鍾愛上一個人,10分鍾談一場戀愛,一個禮拜便踏上紅地毯……這多像吃快餐!
“閃”何以流行起來?一般認為,如今社會處於轉型期,受西方文化影響,人們思想較過去開放,且因生活節奏快,人們各方麵都講究速成。另外,個性化的時代也強化了個人“跟著感覺走”的意識。早在幾年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發布過一項有趣的研究報告,稱多數青年男女第一約會的印象將決定他們是否“有緣”。
說得確實很有道理。但我認為,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時代變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婚姻是自由選擇,自己當家做主。我曾聽一個女孩說:“誰帶我來看風景,我就嫁給誰!”很久以前看過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愛情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選擇自由,分合便捷。
當然,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地位問題。幾千年來,女人都怕被“休”。那是因為女人被“休”之後沒有獨立的經濟,很多是無奈地哭回娘家。但現在,女人不僅政治地位提高,且有了獨立的經濟自主權,即使離,棄婦本身已沒有那麼嚴重的悲劇意義。沒了你,我亦能愛別人。社會已不存在做棄婦一蹶不振,終身潦倒,而是不動聲色,繼續生活。
“不閃就沒電,那有什麼意思啊。”這是一位離婚的女人聲音。有人會說,這也有點過火了吧。
傳統的沒有時尚的競爭力強。尤其是男女之事。愛,是一種半癲狂狀態,神塞目迷,“天上下刀子都要愛”,“死了也要愛”,肉體痛苦在所不惜,生死大限都全不在乎。法國的第一夫人塞西莉亞甩了他的總統老公薩科齊,跟自己心愛的人去了,中國的女人為什麼就不能閃一下電!
沒記住那部電視劇的劇名,卻記住了演員蔣雯麗的一段台詞。劇中,蔣雯麗對男友說:“我們分開幾天好嗎?現代社會,讓我們一切都來得太容易。想見麵,想聽聲音,包括想得到對方,都來得太順手。其實,我很渴望那種相互思念的感覺。”
這段台詞,說出了現代人的困惑。由於通訊工具、交通工具等各種現代化設施的日益發達,現代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時尚,感情也變得快餐化。
“……擁有思念的人痛苦卻豐富,沒有思念的人平靜卻蒼白……”這是《思念》這首歌中的一句詞。看來,“閃”一族,在“閃”的時候,過過分開的日子,來補一補思念的滋味,未必不是個時尚的話題。
“百思想,千係念,萬般無奈把君怨”,那是愁腸百結的情思。是的,因為思念方知珍貴,因知珍貴方能珍惜,因知珍惜方慎“閃”。
笑臉
喜迎國慶六十周年,長西社區麵向市民征集“笑臉”,讓一張張“笑臉”感動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是《淮海晚報》的一條消息。看到這條消息,讓我首先想到的是笑臉的稀缺。因為稀缺才會尋求,才會征集啊。
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鑽石比水貴重萬倍,而在沙漠中水又比鑽石要貴重萬倍?這就是稀缺造成的落差。
雖然這種比喻危言聳聽,但在你看了另一條消息時也許會生出一絲同感。
上海一群誌願者有一個創意,他們要收集2010張笑臉,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部分。芸芸眾生,要尋找出2010張笑臉,按情理來說並不難。大街上,隨時隨地都能發現一張張笑臉。可是,讓這些誌願者困惑的是,要找出一種真正清澈、明媚的笑臉卻很難。他們發現,有兩種笑臉最好找。一種是嬰兒的。嬰兒的笑臉最幹淨、最透明、最明媚;還有一種是耄耋老人的笑臉。這種笑臉有一種洗盡鉛華的清澈和明媚。再往下找去,就十分困難了。誌願者感到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