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家財萬貫留給兒子(1 / 2)

早年間,烏龍鎮上有不少家財萬貫的大財主。有錢人嘛,錢一多妻妾就多,妻妾一多兒子也多,兒子一多就有了問題:等自己死後,這份大家業該如何分給兒子們呢?

那年,鎮上開綢緞莊的朱財主生了重病,臨終前,他問妻子,這家業該咋分呢?朱妻很偏心,她平時最喜歡乖巧伶俐的小兒子,因此她就鼓動朱財主,把生意興隆的綢緞莊、十幾萬兩銀子和一所大院子全交給小兒子。平日不討喜歡的大兒子就淒慘多了,隻分到了十幾畝薄田、幾千兩碎銀。

俗話說,不平生禍端。大兒子平時早對父母的偏心暗懷憤懣,現在見老二得了個金銀窩,自己卻啥好處也沒撈到,不禁怒火中燒。朱財主剛咽氣,兄弟倆就吵鬧起來,繼而廝打在一起,朱老大身高馬大,爭鬥中抓起一根頂門棍,一棍子打在朱老二頭上,朱老二立時腦漿迸裂,一命嗚呼。由於鬥殺人命,朱老大被官府抓進死囚大牢,判了斬監候。朱妻悔恨交加,不久也中風蹬了腿。朱家一敗,朱家的夥計下人樹倒猢猻散,親戚朋友趁火打劫,偌大一個家業頃刻煙消雲散。朱財主沒想到,就因為自己的一個錯誤遺囑,弄得子孫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不幾年,烏龍鎮上開茶莊的牛財主遇到了同樣的難題。牛財主有三個兒子,而且兒子們都不是一個小妾生的。當年朱財主的兩個兒子是一母同胞,財產分的不均,尚且打的死去活來,如今三個兒子從三個娘肚子裏出來,分財產時稍有差池,難保不會重蹈朱財主的覆轍。牛財主拿不定主意,就去問鎮上最有學問的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笑說:“朱財主聽老婆的一麵之詞,分的不公,才會釀禍,你到時分得公公正正,人人拿的一樣多,再找中間人立下字據,你的兒子們以後自然不會反目。”

牛財主一想,有道理,於是他就請鎮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證明人,把自己的茶莊分成了五份。朱財主除了三個兒子,還有兩個女兒,俗話說女婿能頂半個兒嘛,牛財主也沒虧待她們。五個子女拿的銀子一人一份,院子一人一間,茶莊一人五分之一,誰也說不出二話,都老實的在字據上按了手印。

本來此事牛財主也算辦得很圓滿,可沒想到等到牛財主去世後,不到兩年,牛家的茶莊竟然經營不下去,最後連幾十年的老招牌都賣給了別人。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牛財主雖然分的公平,卻忘了一件事:牛家茶莊本來是當地最大的茶莊,可分成五份後,一個大茶莊就變成了五個小茶鋪。平時牛家兄弟們各自做各自的買賣,互不來往,由於店鋪小了,實力就弱了,難免有時資金緊張,資金一緊張,上等好茶就難進貨,這就難免出現以次充好、坑蒙顧客的事情,一來二去,牛家的老招牌就臭了。招牌一倒,買賣自然完了,最後幾家茶鋪紛紛撐不下去,有的賣給了別人,有的改了行當,最後剩下牛家小兒子雖然還開著自己的小茶鋪,可已經無法與以前的牛家茶莊相提並論了。

有了朱財主和牛財主的前車之鑒,鎮上的其他財主在處理身後事時,更加謹慎。那年中秋,鎮上最有錢的馬財主做東,請幾個好友小酌,酒酣耳熱之際,馬財主突然停杯,忍不住歎了口氣。

朋友不解,開玩笑的問,馬財主如今要錢有錢,要勢有勢,妻妾成群,兒孫繞膝,還有啥不如意的事呢?

馬財主捋著自己花白的胡須說:“我也是年過半百之人,還能有幾天活頭?我是放心不下我的家業和那些兒子們啊。”

馬財主在鎮上有十幾家店鋪,三所大宅院,鄉下又有旱田二百畝、水田三百畝,驢騾成群,金銀無數,可謂家大業大。而馬財主的妻妾一共給他生了四個兒子,自己百年之後,該如何分家產,才能保證不出現朱財主家骨肉相殘和牛財主分家敗落的事呢?朋友們也都覺得此事是個棘手、卻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良久,有個朋友突然說,馬財主不是跟清月廟裏的大愚禪師是好朋友嗎?此事為何不去問他?

烏龍鎮外有座清月廟,主持大愚禪師是遠近有名的聰慧高僧,由於馬財主經常去觀裏施舍香資,因此兩人交情頗深。朋友的話一下提醒馬財主,對呀!都說佛法無邊,世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說不定這老和尚能有好主意呢。第二天,馬財主就打點好禮物,來到了清月廟。見到大愚,馬財主說明來意,大愚卻哈哈大笑:“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我一個出家人,能有啥好主意?”

可馬財主不依不饒,再三懇求大愚。大愚無法,思索良久,才開口說:“朱財主聽信偏心妻子的話,固然不對,牛財主聽私塾先生的話,連根燒火棍都掰成五份,又未免太過迂腐。你想,牛家茶莊就像人的拳頭,如果拳頭分開,五指各自為家,指頭還能和拳頭那樣有力量嗎?”

馬財主點頭稱是,但立即麵露難色:“分的不公不對,分的太公又不對,這……這該如何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