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公孫瓚分手後,部將楊順看其麵有怒色,已知其意勸其趁勢自領並州,以免日後被人輕視。
張揚本就不願寄人籬下,前次朱儁留其守上黨他就斷然拒絕,而今他也想圖並州,可是顧忌朱儁,張揚對楊順說出了心中所想。
楊順一聽朱儁,心中也沒了辦法,他知道朱儁之能絕非張揚可比,如今朱儁手握重兵且有鮮卑大軍相助絕非張揚可敵,想到此也是黯然。
可是大軍回到上黨後得到的消息卻令二人驚喜,鮮卑人已走,朱儁已占領函穀關,而且大隊人馬都在函穀關把守。
張揚就欲嚴守上黨拒住朱儁退路,楊順卻建議張揚先探聽朱儁的意圖,若其有占據洛陽之意,就與其互為犄角共拒董卓;
若其有回並州之意就定計除掉,請皇帝加封為並州牧,若董卓同意,就獻出函穀關,假意依附董卓平定並州發展實力。
楊順帶著朱儁的首級來潼關求見郭汜、樊稠,二人看到郭汜、樊稠首級也不敢做主,隻是好言安慰一番,便派人星夜趕往陳倉的董卓處稟報。
董卓因張揚曾征討自己就欲拒絕,李儒認為應加封張揚為並州牧,張揚必然感激,同時天下諸侯聞知董卓如此大度,也定會相投。
董卓聽後,雖然感覺有理,但是不想這麼便宜了張揚,讓張揚把自己被朱儁劫去的輜重還回來,就答應加封其為並州牧。
李儒不讚同董卓想法,他認為輜重雖多,卻不如穩住張揚用計重新得到函穀關重要。
前番諸侯討伐,三路夾擊之下,因兵力不足放棄洛陽,弘農及函穀關,如今若平定西涼,當依托函穀關進取洛陽,因此函穀關必須得到,董卓聽後也認為有理,便吩咐李儒全權處理。
李儒派人告知李肅自己的想法,並給李肅修書一封,讓李肅以輜重要挾在張揚手中要回函穀關,便派人通知郭汜、樊稠,讓楊順去見李肅。
楊順前來拜見李肅,說明來意,李肅並沒有問朱儁之事,隻是問張揚得到多少輜重,楊順知道朱儁並沒有多少輜重,便如實的回複給李肅,李肅聽後非常氣憤,命人送客。
楊順心中暗想:朱儁軍中確無大批輜重,此事令他大是費解,便通過關係,向李儒打探消息。
李儒回複的和李肅所說一樣,但是還加了一句董卓已將此事交與李肅。
楊順得到回複後,趁夜來到李肅家中求見李肅,楊順對李肅道:“朱儁大軍之中確無大批輜重”
李肅聽後認定楊順是在撒謊,說道:“輜重就在李肅大軍之中,若楊將軍說沒有,那麼輜重又能在何處?莫非憑空消失”
楊順與李肅怎麼解釋,李肅也不相信,情急之下說了句:“請李將軍無論如何幫我家主公,待我家主公事成之後,定有重謝”
說完之後也感覺自己言語失態,便慌忙告辭。
楊順離開後,李肅心中暗想:他所言的成事是什麼事,難道張揚有殺董卓之意?
但是他因呂布一事幾乎性命不保,卻未敢再唐突,暫時把此事記在心上,考慮到已經與呂布約定好欲謀董卓,為了慎重起見還是向董卓稟報經過,隻是未提及楊順失言的話。
董卓與李儒接到李肅稟報後,對李肅如此謹慎都很欣慰,董卓高興之下,親自給李肅修書一封,言明早晚必圖張揚讓李肅可便宜行事,他絕不怪罪。
李肅看到董卓書信,心中高興,同時也在心底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楊順等了三日看李肅沒找他,似乎也無怪罪的意思,為了張揚能順利當上並州牧,在平定並州時避免被董卓攻打,他還是硬著頭皮準備了重禮來求見李肅。
李肅見到他後仿佛對他失言之事已經忘記,並未提起一句,隻是追問輜重。
楊順看李肅也沒怪罪,隻是問輜重,他也是苦惱,確實沒有輜重,李肅還堅決不信。
二人就此事爭論了許久,楊順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直言沒有輜重,請李肅為其想想辦法,並送上了重禮。
李肅看到楊順送的禮物臉現喜色,馬上吩咐擺宴,席間二人言語逐漸多了起來,
楊順殷勤的敬酒,李肅逐漸的有了“醉意”說出了諸多對董卓的不滿,說董卓為人貪財,失去如此多的輜重始終耿耿於懷,若不還他輜重,必然在平定西涼後攻打張揚。
楊順聽後也分不出真假,對李肅表示輜重是真沒有,願意獻出函穀關,請例肅幫助周旋,李肅表示願意幫他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