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楞眼向洋看世界(1)(2 / 3)

於是問題就發展到了另外一個層麵,中國對西方的“衝擊”會不會同樣發生在文化、社會乃至政治領域?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在近現代世界史中,在東西方交往的關係上,一旦談及“衝擊”、“文明衝突”等字眼,往往都自然地被西方人理解為西方對東方的救贖,在西方人眼中,西方對東方的這種“衝擊”,就是指源於古希臘的“優越”民主文化、製度對“落後”的東方民族的拯救與重塑。這裏麵天然彌漫著一種文化上的甚至種族上的優越感。然而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發展起來的中國,絕對不僅僅是一家性能優越的“世界工廠”,她還背負著自己沉重的五千年曆史和獨特的東方文化模式。但是在如何理解中國的這種獨特性方麵,西方和中國產生了分歧。這種分歧即使能被張藝謀所精心構造的奧運開幕式的絢麗所衝淡,但也隨即就以憂心忡忡的字眼散布於歐美各大媒體之中了。《華盛頓郵報》專欄寫手哈洛德·梅爾森在8月12日發表社論《變革的戰鼓》,該文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南奧塞梯衝突並列,稱這兩件事情是改變這個星球的標誌性事件:北京奧運會象征著中國的正式崛起,而南奧塞梯衝突則標誌著俄羅斯謀求恢複“泛斯拉夫主義”大國地位的第一通鼓聲。

然而,關於中國人所追求的“和諧”呢?奧運會開幕式的所有設計都集中在這個“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上,哈洛德·梅爾森自然也不會對此置若罔聞,他在那篇社論裏繼續寫道:

“由電影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奧運會開幕式,突出的是中國的成就和力量,同時始終強調中國和世界的和諧關係。張藝謀獨具匠心之筆還在於,讓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姚明在9歲的抗震小英雄的陪伴下出場。這位小英雄聲稱,地震中英勇救人之舉完全出於自己的職責。盡管他的回答可能並非完全出於自發,不過卻絕佳地代表中國向世界表明,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模式,同民主製度國家一樣,寬厚仁愛,親密溫和。”

讀完這一段評論,我禁不住猜想,僅憑這一段文字,如果張藝謀能夠有機會和哈洛德·梅爾森把手言歡,老謀子就應當和哈洛德痛飲三杯。是的,麵對外界的疑慮和猜忌,我們訴諸中國傳統的和諧精神,我們真誠希望奧運會開幕式能充分向外界傳達這個信息:我們要確保一個平安的奧運,我們要建設一個和諧的中國。如果說中國的確也打算向外界輸出點什麼的話,那我們除了“和諧”就還是“和諧”!

世界其實也在傾聽。8月11日的《金融時報》預測中國將在2009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中國將重新回到1840年前它曾占據了1800年的世界頭號製造國的位置,結束過去100年來美國作為世界製造業龍頭的局麵”。但是精明的美國人,對此卻並不感到恐慌,美國全國製造業協會主席恩格勒說,中國規模之大意味著這個局麵“不可避免”,但這對美國是有益的,因為這“既有利於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政治穩定,又意味著美國繼續擁有向這一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出口及投資的機會”。

中國人民對奧運的熱情,到這裏就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簡單明了的答案了:中國在不斷地變化,東方古老的“和諧”的理念是我們所秉持的原則;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和諧的世界,我們希望和一切平等待我的民族和諧相處。這就是我們打算告訴西方人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花七年工夫傾力打造一個盛世奧運所想要表達的東西。當然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北京奧運經曆了七年的準備,七年並不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靈魂,盡管不能說一個新中國已經建成,但是奧運可以說標誌著其開端的完成。”英國《每日電訊報》的這段簡評倒似乎值得琢磨。

飛得最高的人看得最實在——世界上最精英人群的生活觀(2008年9月28日 09:55:01)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我們不可能總是生活在最高峰,但是我們需要經常攀登到高峰,去呼吸一下那兒的新鮮空氣。”這兩天梳理駐外記者的稿件,突然間有一種類似的感覺,原來飛得最高的人,看得最實在。

話題跟“神七”緊密相連。探索宇宙的工作是這個星球上最超越種族、文化、政治分歧的事業,因為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看,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麵對永恒的生命更替和無窮無盡的宇宙太空,以滄海一粟來形容整個人類社會都嫌有所誇張了。這是最玄虛的境界,圍繞這個玄虛境界工作的人,都想些什麼呢?

美國航天局資深顧問、宇航學家李傑信說:“別人的看法是不重要的!”

“神七”毫無意外地最容易被看做是不同種群之間的太空生存競爭。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邁得越快,在國際社會所引發的嫉妒和猜疑就會越多。西方媒體上說怪話、使心眼的人並不在少數,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也大有人在。針對西方人大肆炒作的中國的航天技術較之於美俄,還隻是小兒科,隻是簡單的技術重複,美國航天局資深顧問、宇航學家李傑信的話聽起來的確擲地有聲:“別人的看法是不重要的,中國要有自己的路子,中國要一步一步走。”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李老在不到十分鍾的訪談中,就這句話重複了兩遍。這是自己人的看法。

“中國的成就不應被看做競賽”,“這是人類知識的巨大拓展”。

在紛紛擾擾的西方世界,我們通過駐外記者的辛勤勞動,還有幸聽到了一些具有世界公民胸懷的話語。英國前外交大臣赫德說:“盡管普通人不會立刻從中受益,但這是人類知識的巨大拓展。”美國空間政策研究所所長斯哥特·佩斯說:“中國的成就不應被看做競賽,而是對美國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繼續探索。”盡管有這種想法的人屬於珍稀物種,但是畢竟有人能站在整個人類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這次探索。

上麵的人都是西方精英,但是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都是生活在地麵上的人。有機會翱翔於太空的人,曾經在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處睥睨天下,他們想得最多的是什麼呢?

美國前宇航員詹姆斯·沃斯說:“肚子餓,口渴,想吃東西!”

“我看到地球被一層薄薄的大氣層所覆蓋著,你難以想象我們就是在這麼一層脆弱的保護之下生活的。”美國前宇航員詹姆斯·沃斯,是迄今為止單次不間斷太空行走時間最長紀錄的保持者,他在接受駐外記者采訪時首先提到的是這個偉大的地球實際上最打動他的是她的脆弱。在太空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是饑餓,是幹渴。通過節目我們知道了,由於失去了地球母親的吸引力,為了避免食物殘屑滿艙亂飛,宇航員在太空是不能隨便進食的,他們一般在出艙前吃點東西。“我的水在6個小時前就喝幹了。”這位太空行走的曆史標誌性人物說,就是覺得餓,渴,想吃飯,想喝水。看到這兒不禁產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原來這些生活在天上的神仙,想得最多的也是口腹之欲啊。感謝記者把宇航生活的一種原生態帶給了我們這些不能離開大地的凡人。

美國華人宇航員焦立中說:“老婆和孩子對我最重要!”

[感謝我的駐外同事,是你們的辛勤勞動把我的閱讀也變成了樂趣]

焦立中是美國航天局唯一的華人宇航員,由於和駐外記者比較熟了,在訪談中比較放鬆談出了實彩兒。記者問他:“當宇航員對你的世界觀有什麼影響嗎?”答曰:“當你看到地球是藍色的,而月亮是灰色的,沒有生命,你會感歎‘生活在有生命的地球上是多麼的幸運’!”記者再問:“在天上和其他國家宇航員相處有什麼感受?”答曰:“與俄羅斯宇航員的合作,經曆了不同的文化體驗,感覺到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合作。”記者再問:“當宇航員這段經曆使你對於‘人’的含義又有什麼看法?”記者這一問,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一段堪稱經典的內心獨白給問了出來:“知道了生命的含義是什麼,經常反省對我最重要的是什麼。”“那什麼對你最重要?”“老婆和孩子對我最重要。”

聽了以上獨白,當你再次仰望星空,回想起天上還有這等敢說人話的神仙,那不是很愉悅嗎?

佩林顛覆了什麼?——美國選舉中的“佩林效應”(2008年10月14日 14:11:35)

8月29日,當容貌俊俏的阿拉斯加州長薩拉·佩林以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身份出現在世人麵前的時候,整個美國都感到吃驚。

[駕駛美國這匹悍馬的人,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和非智力因素?]

因為一個將要占據這個星球上第一帝國第二重要職位的政治人物,在此之前盡管不能說是默默無聞,但是幾乎還沒有被哪一家全國性的媒體認真對待過。實際上佩林就如同雨後山林裏的蘑菇,在一場夜雨之後就毫無征兆地突然萌發,名聲遍布全球,並且帶著迷人的光環出現在大眾的麵前。

籠罩在薩拉·佩林身上最耀眼的光環是,她是共和黨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共和黨還對這位女政治家進行了巧妙的包裝,強調她的平民色彩和銳意進取的改革者形象。

薩拉·佩林出生於普通百姓之家,她的丈夫是一家石油公司的普通工人,夏季還得到比斯托(Bristol)海灣的三文漁場打工以補貼家用;佩林自稱是“曲棍球媽媽”,5個孩子中最大的兒子Track19歲,最小的Trig還不足半歲。作為一名政治家的佩林稱得上是“少年得誌”,32歲即出任阿拉斯加州瓦希拉城(Wasilla)的市長,到42歲時已經成為了阿拉斯加州曆史上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女州長。尤其難得的是,成群的兒女並沒有拖累這位母親的事業,在產下Trig僅僅3天後,人們就在州長辦公室裏見到了這位勤奮的母親。任瓦希拉城的市長時,佩林還主動削減了自己的薪水,她執著的減稅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她還在2007年“9·11”紀念日把年齡最大的兒子送進了軍隊,目前已經被派到伊拉克服役。這樣的人嚴於律己,視工作和家庭如同生命,具有鄙視特權的天然平民意識,她還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措施,人民對她的滿意度無以複加,在阿拉斯加佩林享有的支持率高達90%。

這樣一位傑出的年輕政治新星,受到共和黨內大佬的青睞,那完全是不足為奇的。至少在處處受製於奧巴馬的麥凱恩看來,佩林完全有可能成為自己戰勝奧巴馬的“撒手鐧”。麥凱恩的老成持重,可以調和佩林的新銳進取;麥凱恩的特權精英形象,可以衝淡佩林的草根平民本色;最為根本的是,佩林可以為共和黨爭取到一向狐疑不決的大量女性選票。共和黨期待這樣一對反差巨大的組合,能出奇製勝,幫助麥凱恩拿下總統寶座。

剛開始的情況的確使共和黨人群情振奮,因為宣布這位44歲的前阿拉斯加州選美亞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帶給共和黨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佩林出山的消息立刻就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選情拉抬了驚人的20個百分點;《新聞周刊》的調查數據則顯示,麥凱恩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在白人女性中的支持率,從7月的44%∶39%,顯著地提升到8月的53%∶37%。專家們驚呼,佩林顛覆了傳統的婦女形象:她身居州長的高位,有著像男人一樣的強硬做派;但她同時還是5個孩子的媽媽,作為典型的“勞動婦女(working woman)”而享受著人們對弱者的一貫同情,以至於她的支持者甚至說:“因為佩林是一位母親,我會投票給她,就是因為她是一位母親。”目睹了佩林所創造的選舉奇觀的歐美政治學家,甚至用“佩林效應(Palin effect)”這樣的嚴肅詞彙來概括這位阿拉斯加美女給美國政壇所帶來的衝擊。人們驚呼:佩林以“勞動婦女”的形象綜合了所謂女強人的強悍和所謂弱女子固有的溫柔,顛覆了傳統的女政治家的形象。佩林一夜成名。

然而,美國新聞界素有“扒糞堆”的美名,佩林既然出了名,就絕對沒有可能躲過調查記者的狂轟濫炸。於是,新聞界不遺餘力地挖掘著關於佩林的逸聞趣事,一場“褫其華袞,還其真相”的政治運動在驢象之爭的喧鬧聲中上演:一個無知者無畏的戲劇性形象,也越來越呈現出清晰的輪廓。

在一個著名的電視談話節目裏,當主持人詢問這位年輕的副總統候選人關於伊拉克戰爭的立場時,他卻隻能聽到一個瞠目結舌的答案:“我太關注於阿拉斯加州的事務,所以我真的沒有太在意在伊拉克的戰爭。”更多的消息則被當做笑話流傳在華盛頓國會山的各個角落:

佩林很少旅遊,甚至她直到去年才辦理了自己的第一本護照;

佩林認為全球變暖和人類的行為沒有關係,為了開發阿拉斯加州的油氣田,她反對把北極熊列為瀕危動物從而在北極圈內劃定生態區加以保護;

佩林對“上帝”的尊崇也受到非議,她堅持應該在公立學校裏同時講授“創世說”和進化論,她反對在學校裏開設性教育課程,她還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上帝安排的任務,而她自己主導的阿拉斯加州300億美元石油管道合同麵臨危機時,她也虔誠地相信那也是“上帝的意誌”;佩林還公開承認吸食過大麻,“我可不能像比爾·克林頓那樣一口咬死說我從來沒有幹過”。

種種傳聞如同洪水一般在美國社會湧動,形勢從最初短暫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對佩林不利,一些更為嚴肅的批評之聲也逐漸彌漫到整個社會。動作片巨星出身的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施瓦辛格有些含混其詞,他說佩林“出身下層、活潑、膽大可是缺乏經驗……她的保守主義可能看起來過時了,但是並不是進攻性的或者是傲慢無禮的”。一些遠離美國本土的媒體則遠遠沒有那麼客氣,《金融時報》點名批評麥凱恩選擇佩林是“歇斯底裏和不負責任的”,《中德意誌報》則斷言:“麥凱恩把這張新麵孔引進到自己身邊,純粹是出於為贏得選舉的利害考慮,並沒有深入地思考,這將是致命的。選擇佩林證明將是冒失的、不嚴肅的和危險的。”焦點所指,並不在於佩林並非華盛頓圈內老人,也不在於佩林到過的地方過少,而在於佩林要謀求世界上第二重要的職位,但是卻缺乏必要的知識、能力訓練。一句話:佩林太年輕,所懂的東西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