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話說得大家都很高興,父親挑選了一套棒球衣,並且準備付款。但是這時,營業員說道:“這兒還有與衣服配套的汗衫和長襪,穿一身的話,會特別好看。”
父親聽了覺得有理,於是就買下了汗衫與長襪。
正當父親準確去付款的時候,營業員又問孩子道:“小弟弟,你有球鞋嗎?”
本來父親沒有打算給兒子買鞋的,但是聽了營業員這麼一問,便猶豫起來了,營業員又說道:“要是能夠穿上一整套,那就會顯得更加精神。”
最終,本來隻打算買一套棒球衣的父親,為孩子買下了汗衫、長襪以及球鞋。
這個顧客的需求實際上就是要一套球衣,但是經過銷售員的引導之後,購買了汗衫、長襪和球鞋。如果銷售員不進行主動引導的話,這個顧客買了一套球衣就走了,銷售業績也就無法提升了。
一家美國超市招聘銷售員,一個來自鄉下的小夥子成功應聘了這個職位。實際上,小夥子本想應聘經理職位,但是經理看他年紀偏小,沒有答應,更沒有把他放在心上。
每到周六,經理就會來詢問銷售情況。這個周六,經理找到他,問:“你今天做了幾單買賣?”
小夥子說:“隻有一單。”
經理大吃一驚,道:“什麼?竟然隻有一單? 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這兒的售貨員每天基本上可以做成20單到30單生意呢。那你這一單生意賣了多少錢?”
年輕人回答道:“30萬美元。”。
聽了年輕人的話,經理大吃一驚,結結巴巴地問:“你說賣了多少錢?你怎麼賣到那麼多錢的?”
小夥子說:“其實是這樣的。今天早上有一個男子進來買魚鉤,我先賣給他一個小號的魚鉤,然後又賣給他一個中號的魚鉤,最後是大號的魚鉤。接著,我又賣給他小號魚鉤用的魚線,中號魚鉤用的魚線,大號魚鉤用的魚線。我問他上哪兒釣魚,他說海邊。我建議他買條船,所以我帶他到賣船的專櫃……”
“接下來呢?”經理顯然被這個故事吸引了,迫不及待地問道。
小夥子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然後,我就賣給了他長20英尺、有兩個發動機的縱帆船。但是他說他的大眾牌汽車可能拖不動這麼大的船,於是我帶他去汽車銷售區,賣給他一輛豐田新款豪華型‘巡洋艦’。”
“這是真的嗎?”經理搖著腦袋,感到不可思議,“一個顧客僅僅來買個魚鉤,你就能賣給他這麼多東西?”
小夥子回答道:“不,他並不是來買魚鉤的。”
經理說:“什麼意思?那他是來幹什麼的?”
小夥子說:“其實,他是來給他的妻子買衛生棉的。我就告訴他,‘看來你的周末算是毀了,幹嗎不去釣魚呢?’”
經理被這個小夥子震撼了,於是當場給他連升數級,讓他當上了銷售部主管。
看完這個例子,相信所有人都會張大嘴巴,為小夥子的口才感到折服。他能通過普通的衛生棉,說服客戶買了30萬美元的商品,這樣的能力真的歎為觀止,這就是引導需求的銷售威力。
這種引導的思維方式,是以一件商品為中心,再引導與它相聯係的商品。總之就是要學會進行發散聯想,聯想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引導成功,引導得越多,銷售業績就可能越大。
21.深入了解你的顧客
了解是推銷的第一步,了解客戶的切實需要,給他送去需要的商品,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達到推銷的目的。
一個服裝廠的推銷人員去向一個服裝店推銷衣服,剛走進服裝店,推銷員就說:“您好,張先生,我是服裝廠的推銷員,我叫王剛。”
店主沒好氣地回答:“搞錯了,我姓李,不姓張。”
推銷員抱歉地說:“哦,真是不好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廠最近出了幾款新服裝,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店主說:“我們不要年輕人的衣服,這裏隻賣老年人的衣服,我們不需要。”
推銷員說:“我們也有老年人的衣服,您看看這些款的照片。”
說著就抽出一根煙,遞給店主道:“來,先抽支煙。”
店主說:“抱歉,我這裏規定不準抽煙。”
最後,王剛隻好沒趣地走了。
王剛對這家店沒有絲毫的了解,他們需要什麼款的衣服,店主的姓名,店中的規定,全都不了解,就貿然進行推銷,導致問題接踵而至,最後隻能以狼狽失敗而告終。推銷之前,一定要對客戶進行一番深入細致的了解,最起碼要清楚客戶的需求。
其實,對於客戶的了解遠遠不限於這些,有時候如果了解到客戶的興趣愛好,順便帶去一些小禮物,或者是準備一些相關方麵的知識,能與顧客談到一塊兒去,往往就能推銷成功。《禮記·中庸》裏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