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要提到一個國家的文明,禮製和儀式感是分不開的。這些行為規範將我們與原始和野蠻分割開來。不過,我們從電視劇裏也能看到,在中國的古代,人們的一舉一動,從早到晚,幾乎都被各種禮儀規範著。那麼,這些繁瑣複雜的禮儀是從哪兒來的呢?答案就藏在咱們今天要講的《儀禮》這本書裏。
《儀禮》這本書,聽名字就知道,它是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簡稱《禮》,也被尊稱為《禮經》、《士禮》。它和《周禮》、《禮記》一起,被合稱為“三禮”,是國學裏的重量級組合。不過,別看它地位高,內容可不怎麼“親民”。用咱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儀禮》文字艱澀,內容枯燥,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塊硬骨頭,連治史的大專家們有時候都對它敬而遠之。
但話說回來,《儀禮》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它就像是一部古代的“禮儀大全”,詳細記錄了周代的各種禮儀,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那些規矩。
古時候有句話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意思就是《儀禮》裏記載的禮儀多得數不清,大概是過於複雜,當這部書傳到漢代的時候,就隻剩下十七篇了。這十七篇包括了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朝聘禮以及射禮和鄉飲酒禮等五項重要的典禮儀節。
相傳在漢代的時候,有個叫高堂生的老先生,他是《儀禮》的傳人。這位老先生對《儀禮》那是如癡如醉,整天就抱著那十七篇禮儀,翻來覆去地琢磨。他不僅自己學,還收了一群弟子,把這套禮儀傳了下去。那時候,這套禮儀可是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所以也被叫做“士禮”。
高堂生的弟子們,一個個也都是禮儀高手,他們在朝廷裏、在民間,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大家都知道,懂得了禮儀,就等於掌握了一張通往上層社會的“通行證”。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對《儀禮》趨之若鶩,恨不得都能把它背下來。
漢宣帝時期,戴德、戴聖、慶普這三家所傳習的《禮經》被官方認可,成了當時學術界的重要經典。不久之後,在魯國又發現了一部《禮古經》,裏麵除了那十七篇之外,還多出了三十九篇“逸禮”。不過很可惜,這部分內容後來也失傳了。
到了晉代的時候,《儀禮》這本書的名字才正式確定下來。那時候的門閥士族特別重視血統親疏和禮儀規範,所以《儀禮》中關於喪服的篇章就被特別看重。於是,就引發了一股研究《儀禮》的熱潮,出現了不少相關的著作。如唐代的賈公彥撰寫了《儀禮疏》,南宋時期,鄭玄的注解和賈公彥的疏解被合刊為《儀禮注疏》,成了後世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清朝有一位名叫胡培翬的大儒,他研究《儀禮》可真是下了苦功夫。據說,他為了弄清楚一個禮儀的細節,曾經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覺,就在那兒翻閱古籍、琢磨問題。最後,他終於寫出了那本被譽為研究《儀禮》集大成之作的《儀禮正義》。
在古代中國,禮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人心的基石。《儀禮》作為禮儀規範的集大成者,不僅規範了人們的日常行為,還體現了古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它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出了古代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