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禮”之首(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以並稱為“三禮”的三部典籍做為禮儀的行為規範。這“三禮”就是《周禮》、《儀禮》和《禮記》。其中作為“三禮”之首的,就是今天咱們要聊的《周禮》。

要說起《周禮》這本書可不一般,相傳這是周公旦的扛鼎之作。這本書從浩瀚的宇宙星辰,到腳下的一草一木,從國家的組織架構,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應有盡有。裏麵內容之豐富,簡直讓人歎為觀止。它就像是一位古代的超級策劃師,把天下九州、天文曆象這些大事情,還有咱們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細節,比如怎麼修路、怎麼種樹,都規劃得井井有條。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時代的智慧結晶,一個文明的縮影。

時間流轉到了西漢,有個熱愛文化、癡迷古籍的王爺,他就是河間獻王劉德。這劉德從民間搜羅到了許多寶貝,其中有一本《周官》。《周官》原本有六個部分,分別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可惜冬官篇弄丟了。漢朝的學者們就找了個和冬官挺像的《考工記》來補上,算是給這本書找了個“替身”。後來,到了王莽那會兒,《周官》搖身一變,成了《周禮》,還成了官學的教材。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給《周禮》做了個超級詳細的注釋,這下子,《周禮》的地位直線上升,成了儒家學問裏重要的典籍。

提到《周禮》的學問,有人誇它是“周公之典”,聖賢之作;也有人質疑,說它是六國時的陰謀書,或者是王莽篡漢時的偽造品。但不管怎樣,它作為治國綱領的價值,那可是公認的。

古代的那些政治家們,很多都是《周禮》的粉絲。比如隋唐的“省六部製”,那就是照著《周禮》裏的“官”來設置的。唐朝的《開元六典》、宋朝的《開寶通禮》、明朝的《大明集禮》,這些典章製度,幾乎都是從《周禮》裏吸取靈感,再結合實際情況,修改完善出來的。

說到古代的都城建設,幾乎都是“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布局。這規矩就是從《周禮》裏來的。看看北京城,雖然曆經變遷,但那份古韻,那份對《周禮》精神的傳承,還是依稀可見的。

在《周禮》裏麵,藏著的是古人的治國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好的社會,一個好的國家,應該是什麼樣的。曆史上,每當社會麵臨大變革,總有人會把《周禮》翻出來,當作改革的思想武器。王莽改製、宇文周革典、王安石變法,這些重大曆史事件,背後都有《周禮》的影子。

咱們今天聊《周禮》,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曆史,更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這部古書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等待著我們去傾聽他的教誨。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