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趣的《龍文鞭影》(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小的時候,你肯定也很喜歡聽故事吧?古代的小孩也一樣。他們聽的故事,大多來自於一本叫做《龍文鞭影》的書。

提起這本書的來曆,那得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有位名震朝野的國子監祭酒,名叫蕭良有,字以占,號漢衝,湖北漢陽人。蕭良有自幼聰穎過人,被人稱為小神童。長大以後仕途順暢,官至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最高學府校長,聲望極高。他結合史書和民間故事著作了一本名叫《蒙養故事》的童蒙書,因為全文四言一句,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所以也叫《四字經》。到了明末,有一位名叫楊臣諍的學者,安徽人士。他學識淵博,認為蕭良有所著的《蒙養故事》雖有益於幼學,但略顯簡略,並且有些地方存在謬誤之處。於是,他傾盡心力,對《蒙養故事》進行了增訂與校正,並更名為《龍文鞭影》。“龍文”,是古代良馬之名,據說這種馬見鞭影則疾馳,以此為名寓意此書能令學子們如駿馬般,一經啟發,便能迅速領悟知識之精髓,達到“逸而功倍”之效。

《龍文鞭影》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不僅涵蓋了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還廣泛搜集了《莊子》、古代神話、小說、筆記如《搜神記》、《列仙傳》、《世說新語》等書中的精彩故事。從孔子的仁愛之道,到諸葛亮的智勇雙全;從李白的浪漫飄逸,到杜甫的沉鬱頓挫;從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到朱熹的理學精髓……這些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及其軼聞趣事,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這本蒙學讀物之中。全書共收輯了兩千多個典故,文字簡練扼要,卻能闡明故事梗概,堪稱一本典故大全。比如“孟母斷機”,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兒子勤學不輟,毅然剪斷織布機上的布,以此警示兒子學習不可半途而廢;又如“毛遂自薦”,說的是戰國時趙國的毛遂,主動請纓,說服楚王合縱抗秦,展現了他的膽識與智慧。還有“荊軻刺秦”、“鷸蚌相爭”、“董永賣身”、“紅葉題詩”……這些故事,有的悲壯激昂,有的機智幽默,有的浪漫淒美,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片段,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龍文鞭影》的內容廣泛,它不僅涵蓋了曆史經典人物故事,還從《莊子》的逍遙遊,到《搜神記》的奇幻傳說,再到《世說新語》的名士風流,無所不包。書中還記錄了孔子、司馬遷、諸葛亮、李白、杜甫、朱熹這些大儒文豪的趣聞軼事,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感受到先賢們的風采和智慧。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的編排非常講究,非常適合咱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記憶。每一聯都押韻,就像是一首首小詩,既是對語言的訓練,也是對文化的熏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那些典故,理解了那些道理。

然而,《龍文鞭影》的流傳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最初在安慶及周邊地區流傳,後因戰亂手稿未能廣泛傳播。直至清初,楊臣諍在福建石獅增訂並刊印,才使其在閩粵地區流行開來。乾隆後期,乾隆本成為主流版本,傳播中心轉向江南。清光緒年間,李恩綬的增訂本在南京發行,更是廣受歡迎,形成了楊臣諍和李恩綬兩大版本係統。

如今,《龍文鞭影》已不僅僅是一本蒙學讀物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座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梁,讓後人得以窺見明代學者的智慧與才情,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以啊,同學們,別看《幼學瓊林》是古人寫的,但它裏麵的智慧,是跨越時代的。讀懂了它,你不僅能夠“走天下”,還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自信。你想吧,下次當你聽到某個成語,或者聊起某個曆史人物時,信手拈來,引經據典,那是多麼帥氣的一件事。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