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的典籍宛如璀璨的星辰照耀著世界,同時也承載著我們民族深厚文化底蘊。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聊這本被稱為蒙學經典“三百千”之首的《三字經》。
可能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人之初,性本善”這樣朗朗上口的句子了。那麼,這部《三字經》到底是誰寫的呢?這其實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宋末的區適子,也有人認為是明代的黎貞,還有一種說法是區適子寫了初稿,黎貞後來做了增補。不過呢,最被大家接受的版本,還是南宋的大學問家王應麟所著。
王應麟,生於1223年,卒於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的好幾位大學問家,比如夏之翰、賀興思,都考證過,說《三字經》就是王應麟先生的傑作。
王應麟先生在南宋時期是個響當當的學者,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特別重視教育。相傳,他寫《三字經》的初衷,就是為了給自家的小孫子啟蒙。他感覺市麵上的啟蒙讀物要麼太深奧,孩子們看不懂;要麼太淺顯,學不到什麼東西。於是,王應麟就自己動手,結合自己多年的學問和教學經驗,寫出了這本既簡單易懂又內涵豐富的《三字經》。
從南宋到現在,《三字經》已經走過了700多年的悠悠歲月,它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更是無數孩童踏入知識殿堂的第一塊敲門磚。全書總共1720字,三字一句,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既好聽又好記。最重要的是裏麵蘊含的知識非常豐富。從咱們的傳統教育、曆史故事、天文地理,到倫理道德,還有那些動人的民間傳說,應有盡有,而且每句話都簡潔明了,寓意深遠。
說到《三字經》裏麵提到的典故,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型的“知識寶庫”。 這些典故和故事,也常常被大人們用來教育孩子。比如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孩子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要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和付出。這些故事和典故,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三字經》的字裏行間,讓這本書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這本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字裏行間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力量,鼓勵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這本書的結構更是別有洞天。《三字經》的編排順序,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首先要教他們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也就是“首孝悌,次見聞”。這意思就是說,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學習知識反而是其次。然後呢,孩子們得從識字開始,一步步走進經典的世界,先讀經書、子書,比如《論語》、《孟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再去讀曆史書,這就是“經子通,讀諸史”。最後,書裏麵還強調了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學,以及該怎麼學。
在古代的一些私塾裏,老師們常常會用《三字經》作為教材,帶著孩子們一起朗讀、背誦。每個孩子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和收獲。
總之,《三字經》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兒童識字課本,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用它那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傳授著人生的智慧和學問的真諦。下次當你再翻開這本小冊子,不妨細細品味,看看那些簡短的字句裏,藏著多少古人的智慧和期望。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