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書蟲”章學誠(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咱們聊一位清代大學者,他的名字叫做章學誠,字實齋,會稽人,也就是今天浙江紹興人。這位老先生1738年出生,1801年去世。一輩子跟書、跟學問打了不少交道,是個了不起的史學家、思想家,還是個方誌學家。

章學誠早年就博覽群書,史書、經書、子書,無所不讀,無所不通。傳說章學誠在京城遍覽群籍的時候,可是出了名的書蟲子。他整天泡在書堆裏,廢寢忘食。有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借到了一本珍貴的史書,那是市麵上根本找不到的傳世孤本。章學誠一看,眼睛都亮了,立刻就捧起來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一讀就是大半夜,朋友都來催了好幾次了,他都說:“再等等,再等等,我還沒看完呢!”朋友看他那入迷的樣子,也是哭笑不得,隻好由他去了。

等到第二天,朋友一看,謔,章學誠還在那兒讀呢,眼睛都熬紅了。朋友趕緊勸他:“章兄啊,你可別讀了,再讀下去眼睛都要瞎了!”章學誠卻擺擺手:“無妨無妨,我這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再說了,我這不是正在為史學做貢獻嘛!”朋友一聽,也是沒有辦法,從心裏佩服他對書籍的執著和熱愛。

到了中年,他進了京城,更是如魚得水,遍覽群籍,學問是日益精進。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1778年,他中了進士,後來又被授為國子監典籍,屬於教育界的高官。他還主講過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

章老先生沒有滿足於隻當個教書先生。53歲那年,他進了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府,協助編纂了《續資治通鑒》等大書,這是影響曆史學界的大工程。

另外,章老先生特別注重實踐,他覺得學問得跟現實生活掛鉤才行。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講學,當地的老百姓都特別喜歡聽他講曆史、講文化。他就想,要是能把這些曆史知識普及給更多的人,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跟當地的官員商量,能不能編一本地方誌,把當地的曆史、文化、風俗都記錄下來。官員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同意了。於是啊,章學誠就帶著一群學生,開始編纂這部地方誌。他們走街串巷,訪古探幽,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最終,這部地方誌編成了,不僅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喜愛,還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因為,這活兒可不是誰都能幹的,得對地方曆史、文化、風俗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行。

章學誠老先生身處乾嘉漢學鼎盛之世,就是乾隆嘉慶年間,那時候大家都重視經學,輕視史學,覺得經學才是正道,史學不過是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可章學誠老先生偏偏不這麼認為,他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說法,一下子就把大家的觀念給扭過來了。他還反對那種“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學風,覺得學問得接地氣,得跟現實生活掛鉤。

他主張“史學所以經世”,就是說史學得有用,得能指導咱們的現實生活。他還說“作史貴知其意”,就是說寫曆史不能光堆砌事實,得理解背後的意義。這些觀點啊,在當時那可是相當超前,相當有見地的。

章學誠老先生還闡發了史學義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視方誌編纂。他提出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思想,那都是建立了一套相當係統的曆史學和目錄學理論。這些理論對咱們後世研究曆史、編纂史書那可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不過,章學誠老先生一輩子也是挺坎坷的。晚年的時候他雙目失明,可就算這樣,他也沒停下過創作,一直在著述。他的代表作品《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學術價值甚高,被後世學者推崇備至。

章學誠老先生求學著書的一生,就是要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做學問得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不能人雲亦雲;還得有實用性,不能光為了學術而學術。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