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聖祖”康熙(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曾經興盛一時的大明朝在崇禎上吊,闖王進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等一係列混亂的操作之後徹底落幕了。時間來到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朝。咱們今天就來聊一下清朝被稱為聖祖的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

玄燁出生於1654年。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要用“少年老成”這個詞來形容玄燁,我覺得再合適不過了。八歲,當普通的孩子們還在玩泥巴的時候,玄燁就已經坐上了龍椅,成為了萬人之上的皇上,年號康熙。這還不算,他10歲那年,老媽又去世了,留下他孤零零的一個孩子。不過,好在有他祖母孝莊太後,這可是個了不起的女性,一手把康熙拉扯大,還教了他不少治國安邦的道理。

康熙那時候還小,朝中有四位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鼇拜是其中最有權勢的一個。他權傾朝野,欺壓幼主。那時候的康熙雖然年紀尚小,卻心如明鏡,誓要將鼇拜除之而後快。

康熙16歲那年,暗中布局,以一群看似玩世不恭,實則個個身懷絕技的少年為餌,一聲令下,少年們如猛虎下山,將鼇拜這老狐狸一舉擒獲。自此,朝堂之上再無鼇拜囂張之氣,青年康熙也借此樹立威信,開啟了屬於他的輝煌時代。

康熙初年,有三位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原本都是明朝將領,後來投降清朝,被清廷封為王,鎮守雲南、廣東、福建等省。然而,這些藩王在地方上擁有極大的權力,成為朝廷的隱患。康熙二十年,吳三桂起兵叛亂,三藩之亂爆發。麵對三藩的叛亂,康熙帝毅然決定出兵平叛。他首先穩住耿精忠和尚可喜,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在戰爭中,康熙帝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多次親征,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同時運用各種策略,最終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亂。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勢力,為清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

康熙時代的台灣被鄭氏家族占據著。鄭家表麵上雖然和大清朝井水不犯河水,但也算不上一家人。康熙心裏明白,台灣一日不定,海疆就一日不寧。

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能人,叫施琅。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部下,後來因為一些恩怨,投了清朝。康熙看重了他的才能,沒計較那些過往,直接把收複台灣的任務交付給他。

施琅也不含糊,準備了多年,就等著康熙一拍板,施琅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這一路上,風急浪高,但施琅心裏有數,指揮若定。

到了台灣海峽,便是一場惡戰。施琅憑借著出色的海戰技巧,和對台灣地形的熟悉,硬是把鄭家的水師擊潰了。台灣的老百姓一看,這大清朝的軍隊挺能打,也挺仁義,心裏也就服了。

沒多久,鄭家的首領投降了,台灣就這樣被大清統一了。康熙聽到捷報,龍顏大悅,立馬給施琅升官加爵,還為他修了紀念碑。

準噶爾一直是西北的一塊硬骨頭。首領噶爾丹,野心勃勃,總想擴大地盤,不斷騷擾大清邊境。康熙眼裏可不揉沙子,決定給他點顏色瞧瞧,於是三次親征討伐噶爾丹。

第一次出征,康熙爺帶著大軍到了草原,由於不熟悉環境,被噶爾丹耍的團團轉。康熙爺一看,這不成啊,得先摸摸底。於是,他撤了軍,但不是跑了,是回去準備更大的計劃。他經過養兵蓄銳,摸清準噶爾地形和環境,還跟蒙古各部搞好了關係,讓他們一起幫忙。為再次出兵做好充足準備。

第二次出征,那就不一樣了。康熙這次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大軍一路推進,跟噶爾丹在烏蘭布通幹了一仗。那場仗,火光衝天,箭如雨下,一舉擊敗噶爾丹。

但這還沒完,康熙心裏想的是斬草除根。於是又發出了第三次親征。這次康熙直接追到了漠北跟噶爾丹決戰。噶爾丹徹底沒招了,病倒在床,被俘虜了。康熙也沒難為他,給了他一個體麵的死法。

從此,準噶爾算是平了,西北也安生了。康熙爺這一仗,打出了大清的威風,也讓後人記住了他的英明神武。

當然了,康熙爺的功績可不僅僅在於這些軍事上的勝利。他在位的時候,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民族矛盾也得到了很大的緩和。他提倡滿漢一家親,讓不同民族之間能夠和睦相處,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總體來說,康熙算是文治武功雙全,是封建王朝裏少有的明君。他和後來的雍正、乾隆一起,開創了康乾盛世,打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