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明朝末期,風起雲湧,出現了一個攪動乾坤的英雄式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生於1606年的陝西米脂,一個名叫李繼遷寨的地方,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地名。李自成原名李鴻基,後來稱帝時,為了提高身份,就給自己找了個太祖,就是宋朝時候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算是給自己臉上貼了點金。
崇禎二年,也就是1629年,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李自成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起義的大軍,成了闖王高迎祥手下一員猛將,勇猛且有智謀。到了崇禎八年,滎陽大會上,李自成提出了一個絕妙的戰略,那就是“分兵定向、四路攻戰”,一下子就把各路首領給鎮住了,從此聲名鵲起。高迎祥犧牲後,他自然而然地接過了“闖王”的大旗,繼續帶著兄弟們衝鋒陷陣。
要說起李自成這人,命是很硬的。崇禎十一年,潼關一戰,打得異常慘烈,他身邊就剩下劉宗敏等十幾個人,躲在豫陝邊區的商洛的叢山之中,跟野人似的。可是他意誌堅定,不拋棄不放棄,次年又出山了。巴西魚腹山那一圍,憑五十騎突圍而出,簡直就是《三國演義》裏的趙子龍再現。
到了河南,中原大地,災荒連連,老百姓活不下去,階級矛盾更是火上澆油。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很聰明的人叫李岩,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一時間,“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聲傳遍了大江南北,百姓們那是歡欣鼓舞,李自成的隊伍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竟然有了百萬之眾,成了農民起義的領頭羊。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稱了新順王,接著又在河南汝州幹掉了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順勢占領了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年號永昌。第二年,他就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就此終結。
可是,曆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話說李自成剛進北京城,軍民一片歡騰。老百姓們夾道歡迎,就像過年一樣熱鬧。李自成呢,也是春風得意,覺得自己終於苦盡甘來,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勝利果實了。於是,他開始大擺宴席,招待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
可是啊,這宴席一擺,問題就來了。李自成和他的兄弟們,都是出身草莽,哪裏懂得什麼“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道理?他們開始沉迷於享樂,忘記了初心,忘記了外麵還有虎視眈眈的敵人。
就在這時,一個傳說開始在北京城裏流傳開來。傳說有一天,李自成在紫禁城裏散步,走著走著,就來到了崇禎皇帝吊死的那棵煤山老槐樹下。他抬頭望著那棵樹,心裏突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就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老槐樹的葉子嘩嘩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什麼。李自成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仿佛聽到了崇禎皇帝在耳邊低語:“朕雖亡國,但大明氣數未盡,你李自成若不能勤政愛民,亦難逃敗亡之運。”
李自成猛然睜開眼睛,隻覺得心頭一震,仿佛被什麼擊中了要害。他轉過頭去,卻發現身後空無一人,隻有那棵老槐樹在風中搖曳。他搖了搖頭,覺得自己可能是太累了,產生了幻覺。但那個傳說,卻像一顆種子,在他心裏悄悄生根發芽。
從此以後,李自成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樣意氣風發。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可惜啊,曆史的車輪已經滾滾向前,不會為任何人停留。李自成雖然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為時已晚。
不久之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倉促迎戰,結果一敗塗地。他帶著殘兵敗將退出北京城,在河南、陝西繼續抗擊清軍。但此時的李自成,已經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闖王了。他的心中充滿了疲憊和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究竟在何方。
永昌二年,也就是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時,神秘地消失了。有人說他被村民誤殺了,有人說他隱居山林了,總之,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闖王,就這樣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李自成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不易,守成更難。驕兵必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無論我們將來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要保持謙遜和冷靜,切莫讓勝利衝昏了頭腦。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