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實學家顧炎武(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說到顧炎武這個名字,你可能感到陌生,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你一定聽說過。這句話就是顧炎武老先生提出的。

顧炎武出生在公元1613年的蘇州府昆山縣,那正是明末清初動蕩年代。

顧炎武原名叫顧絳。明朝滅亡後,他改名為炎武,字寧人,寓意著要以火熱的激情,寧折不彎的氣節,去麵對這個亂世。他不僅是一位思想家、史學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語言學家,多才多藝,堪稱全才。

顧炎武年輕的時候是個熱血青年,積極參與了抗清鬥爭,那份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讓人動容。但世事無常,抗清失敗後,他沒有沉淪,而是將滿腔熱血轉化為對學問的執著追求。他說:“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話,擲地有聲,是他一生學術追求的寫照。

顧炎武對宋明時期的理學那套空談心性的理論深惡痛絕。他覺得那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於是,他提出了“實學”的概念,強調要做紮實的調查研究,用事實說話。這一思想,與“事實勝於雄辯”的理論不謀而合。

在學術上,顧炎武可是個狠角色,他晚年專注於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硬是把古韻分為了10部,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他的《日知錄》、《音學五書》,那可是國學界的寶典,多少人奉為圭臬。尤其是《日知錄》,裏麵記載了他的諸多真知灼見,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據說,顧炎武有個習慣,那就是每天必讀書,讀書必做筆記。他的《日知錄》,就是他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寫就了這部國學巨著。據說,他讀書的時候,總是全神貫注,連旁邊的人說話都聽不見。有一次,他正在家中讀書,突然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原來是鄰居家在吵架。家人都跑出去看熱鬧了,唯獨他,還坐在書桌前,紋絲不動,仿佛外麵的世界跟他完全無關。這種專注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顧炎武還有個傳奇的故事,那就是他“以驢代步,邊走邊學”的佳話。他晚年的時候,常常騎著一頭驢,身上背著書卷和筆墨,走到哪裏就學到哪裏。有時候,遇到個有學問的人,他就停下來,跟人家探討一番;有時候,看到個古跡,他就下來,仔細考察一番。他的驢,也成了他的好夥伴,陪著他走過了無數的山川河流。這種“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精神,真是讓人感慨萬分。

說到顧炎武的學術成果,不得不提他對清代中期“乾嘉學派”的影響。可以說,他是這個學派的思想奠基人。乾嘉學派講究的就是嚴謹考證,一絲不苟,這種學風,正是顧炎武所倡導的。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顧炎武的人格魅力也是一流的。他強調做學問前得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這四個字,簡簡單單,卻是做人的根本。他還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這句話,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後世的仁人誌士,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前赴後繼,英勇奮鬥。

最後,咱們來聊聊這本《亭林文集》,這是晚清翁同龢收藏的,上麵還有翁同龢的讀書筆記呢。每一筆,每一劃,都透露出對顧炎武的敬仰之情。我們讀曆史,讀國學的時候,不僅要讀文字,更要讀文字背後的精神,讀那些偉大人物的心靈世界。顧炎武,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的偉大人物。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