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曆史名人司馬光(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提到北宋的司馬光,大家腦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現出那個“砸缸救人”的小英雄形象啊?沒錯,司馬光從小就機智過人,長大了更是不得了,成了集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於一身的全能型人才。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老家在北宋的陝州夏縣涑水鄉,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那一片。司馬光字君實,號遷夫,晚年又叫遷叟,人們尊稱他為涑水先生。他的一輩子,非常精彩。

從小司馬光就愛學習,尤其對《春秋左氏傳》,更是愛不釋手,反複研讀,這為他日後的史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十歲那年,也就是宋仁宗寶元元年,司馬光一舉高中進士甲科,成為了全國高考狀元。開啟了他官場的生涯。

進了官場,司馬光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宋英宗在位時,他就當上了諫議大夫,就是能直接向皇帝提意見的大官。到了宋神宗熙寧年間,更是拜為翰林學士、禦史中丞,權傾一時。

但是,說到司馬光,就不得不提他和王安石的那段“相愛相殺”的往事。熙寧三年,司馬光因為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被外放到永興軍當知州。他說:“我司馬光一生做事,隻求對得起天地良心,對得起百姓蒼生。王安石變法,我雖不認同,但我也尊重他的選擇。隻是,我身為朝廷重臣,不能眼睜睜看著國家走上歧途而不言。所以,我寧願在這洛陽城裏,編我的《資治通鑒》,也不願回京城去阿諛奉承、同流合汙。”

盡管他們政見不合,司馬光和王安石私下裏相互都很尊重對方,屬於那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這在古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司馬光離開京城後,還在西京禦史台任職,這一待就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裏,司馬光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編撰了《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部了不起的曆史巨著,從戰國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司馬光帶著他的團隊,一點一滴地梳理,一字一句地斟酌,硬是把這浩瀚的曆史長河,濃縮成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鴻篇巨製。這部書不同於一般的史書。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本書,告訴後人,曆史是怎麼一回事,人們應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所以,他在書裏不僅記錄了曆史事件,還加上了自己的評論和見解。這些評論往往一針見血,直指人心。有時候,讀著讀著,你都會覺得,司馬光好像就在你耳邊,跟你聊天,給你講那些曆史上的悲歡離合、興衰更替。

後來哲宗即位,司馬光又被召回到朝廷,元豐八年司馬光擔任了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相當於宰相的位置,主持朝政。一上台,他就著手廢除新法,恢複舊製,這也是他政治理念的直接體現。可惜啊,好景不長,司馬光隻幹了幾個月,就因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七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他為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給予了極高的榮譽。

司馬光的一生,是勤奮學習的一生,是堅持理想的一生,也是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智慧的一生。他的故事,他的成就,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傳承。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