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之所以能夠了解到古代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來源於史官的記錄。今天咱們來聊聊一位被後世稱為“史聖”的史學家,他就是著名的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是出生在陝西韓城西南那片古老土地上的驕子,西漢時期的史學大家,同時也是文采飛揚的文學家。司馬遷用他的筆,為那個時代,也為後世勾勒出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司馬遷的故事,得從他十歲那年說起。那時候,他還是個稚嫩的孩童,卻已經對古文書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了他與國學不解之緣的第一步。不像咱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電子書、網絡資源,那時候的他,得靠著一卷卷泛黃的竹簡,一字一句地啃,一點一滴地積累。這份對知識的渴望,對曆史的熱愛,從小就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
到了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司馬遷有幸成為了董仲舒和孔安國兩位大師的弟子。董仲舒咱們之前聊過,那是儒家思想的一位大咖。孔安國也不是一般人,他是經學界的泰鬥。在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司馬遷不僅學問日益精進,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曆史,用更深刻的思考去解讀人性。
二十歲,正是青春洋溢、意氣風發的年紀,司馬遷決定南下漫遊。他從京師長安出發,他的足跡遍布江淮流域和中原大地。每到一處,他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民間,考察風俗,采集傳說。這些經曆,不僅豐富了他的閱曆,更為他日後撰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時間來到了元封三年,司馬遷接過了父親司馬談的接力棒,擔任了太史令一職。這不僅僅是一個官職的傳承,更是史學使命的接力。從此,司馬遷全身心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中。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這位才華橫溢的史學家。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他遭到了朝廷的嚴懲,被投入監獄,遭受了令人難以啟齒的腐刑。這對於一個文人來說,無疑是莫大的侮辱和打擊。
但司馬遷沒有倒下,他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報任安書》,字字泣血,句句斷腸,既是對自己遭遇的控訴,也是對堅持理想、完成《史記》的堅定誓言。出獄後,他雖任中書令,但心中那份對曆史的責任感,對真理的追求,從未改變。他繼續發奮著書,終於,在無盡的苦難與堅持中,《史記》這部鴻篇巨製誕生了。
那麼,司馬遷對中國史學究竟有哪些開創之功呢?首先,他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以人物為中心,通過本紀、世家、列傳等形式,生動展現了曆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種寫法,讓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表,而是充滿了溫度和色彩的故事集。其次,司馬遷在《史記》中秉持了“實錄”精神,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為後世樹立了史學獨立的標杆。再者,他廣泛搜集資料,不僅限於官方文獻,還包括民間傳說、野史雜談,使得《史記》內容豐富,史料詳實,成為研究古代曆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同學們,司馬遷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光輝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對真理的無畏追求。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