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董仲舒與儒家學派(1 / 1)

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上次見麵咱們聊到了強漢的開啟者,漢高祖劉邦。但是西漢的強大離不開一位重量級思想家,那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去世於公元前104年,一生跨越了西漢的好幾個重要時期。他的學問,那可真是博大精深,簡直可以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來形容。

他的學識與他從小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的。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家中常有客至。為了專心學習,他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並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後院一步。他家後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景致迷人,但他三年間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也造就了“三年不窺園”這個典故的來曆。

長大後,董仲舒決定進入仕途。漢武帝即位後,廣招賢良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眾,第一個受到接見。在武帝的當麵策問中,他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在那個年代,諸子百家爭鳴,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粉絲。但董仲舒說:“咱們得統一思想,得有個主旋律。”於是,他就力排眾議,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就像搭積木一樣,巧妙地引入了陰陽五行的理論。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思想體係,就是影響後世的“大一統”和“天人感應”。

“大一統”就是強調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董仲舒認為,天下一統是天意,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而“天人感應”呢,就更神奇了。他說,人和天是相通的,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天,天的變化也會反映到人的身上。比如,皇帝要是做得好,天下就會風調雨順;要是做得不好,那可就天怒人怨了。這種思想,雖然有點神秘主義的味道,但在當時,可是極大地增強了皇帝的權威,也讓百姓們更加信服朝廷。

董仲舒的這套理論簡直說到漢武帝心裏去了。於是漢武帝大手一揮,決定全國推行董仲舒這套理論。這一推,不僅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還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曆史上將這一決策稱之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由此可見,董仲舒的思想,不僅僅是儒家學說的傳承和發展,更是西漢社會曆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它為鞏固漢代統治秩序、維護大一統的局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就像是給漢朝這艘大船,安裝了一套先進的導航係統,讓它能夠穩穩地航行在曆史的長河中。

漢武帝隨後決定重用董仲舒,並把他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裏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粗暴蠻橫,希望董仲舒能像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他,以篡奪中央政權。但董仲舒是主張大一統的,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暗示劉非不要稱霸。這種忠誠和智慧,更加贏得了漢武帝的尊重。

但董仲舒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次,漢武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起草了一份奏章,以兩次火災說明上天已經對漢武帝發怒。結果奏章還沒上,就被主父偃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要將董仲舒斬首。但念及他的才華和貢獻,最終隻是罷免了他的江都王相之職。雖然經曆了這次波折,但董仲舒並沒有氣餒,而是像曆史上的大儒一樣,繼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董仲舒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儒家經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專心聽講,他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自己在帷幔裏麵講,學生在帷幔外麵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麵。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儒家學者,也讓他的聲譽日益擴大。這個就是“掛帷幔講學”的典故。

同學們,董仲舒不僅有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才華,更有著忠誠、智慧、堅韌和執著的高尚品質。所以啊,咱們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本身,更要學習這些國學大師們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