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關注讀書的帥貓,我是帥貓。時光荏苒,身邊的孩子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抓緊時間教,他快比我強了。於是,趁我現在懂的還比他多,我製作了這套《再不教,孩子就要比我強了》係列。我決定先從國學講起。如果你也是中學生,可以一起來聽一聽。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今天咱們再來聊一位大名鼎鼎的法家人物,商鞅。商鞅出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在遙遠的古代上演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勵誌大片。
商鞅,原名公孫鞅,因為後來被封在商邑,所以大家都叫他商鞅。另外,他還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叫做“商君”。他原本是衛國的一個庶出公子,也就是說,他不是嫡出的,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日後成為改變秦國命運的關鍵人物。在衛國的時候,商鞅就像是那顆還沒被發現的璀璨明珠,默默無聞地等待著屬於自己的舞台。
後來,商鞅去了魏國,成了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相當於現在的助理秘書吧。公叔痤是個慧眼識珠的人,他發現商鞅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向魏惠王推薦。可惜啊,魏惠王那會兒可能正忙著別的,沒把這個建議當回事兒,商鞅也就這麼被晾在了一邊。直到公叔痤去世,商鞅的才華一直沒有得到魏國的認可。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時候,遠在秦國的秦孝公發出了求賢令,商鞅一看,機會來了!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秦國的路。這一走,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徹底扭轉了秦國的國運。
秦孝公是個有雄心壯誌的君主,他前後四次接見商鞅,兩人一聊,發現觀點一致,非常投緣。秦孝公不喜歡儒家的那一套仁政德治,他覺得那玩意兒太慢,他要的是快速強大,是稱霸!而商鞅呢,正好是法家思想為主要主張。講究的是嚴刑峻法,以法治國。他倆相見,簡直就是天作之合。於是,商鞅在秦國得到了重用,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在變法之前,商鞅深知要取信於民的重要性。於是,他上演了一出“南門立木”的好戲。他命人在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並貼出告示:誰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一開始,大家都以為這是開玩笑,沒人敢去。直到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兩,才有一個小夥子站出來,把木杆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賞金,這件事很快就傳遍了整個秦國,大家都知道了商鞅說話算話,是個言出必行的人。這也為商鞅後續的變法打下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商鞅的變法,那可不是小打小鬧,那是動真格的。他先後兩次推行變法,革除了舊的封建製度,建立了新製度。什麼重農抑商、什伍連坐、獎勵軍功……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秦國那是肉眼可見的強大了起來。他甚至還親自率軍攻打魏國,俘虜了魏公子昂,迫使魏國歸還了河西之地。
這一戰,不僅讓商鞅在軍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也讓秦國在諸侯國中聲名鵲起。但是,變法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商鞅的變法觸及了貴族保守派的利益,他們恨得牙癢癢,但又拿商鞅沒辦法。直到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那些貴族保守派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陷害商鞅,最終導致了商鞅的悲慘結局,被車裂而死。
同學們,商鞅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勇氣和智慧。他敢於挑戰舊製度,敢於麵對權貴的阻撓,最終雖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的變法成果卻惠及了秦國,為秦國日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商鞅,一個用生命書寫變革傳奇的偉大人物。
好了,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裏,如果你對國學有其他的收獲和感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點擊訂閱按鈕,關注之後話題的更新,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