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怎麼樣以相對小的代價拿下高湖聯盟。要是揮軍硬打,必然造成慘重的傷亡,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是張士誠最不願意做的。所謂慈不掌兵,他最好如一開始那樣,自家軍隊在別人村莊外一列隊那個村莊就投降了。在穿越前,張士誠就是個“好人”,不奸險,能容人。但是亂世中好人是做不成大事的,穿越前他就敗給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現在的他仍然是這個性格。這半個多月來,趁著大周鎮集中精力進行糧食生產時,高湖聯盟仗著靠江河邊可以打魚補充口糧,硬是擠出人手在一些戰略要地修起了一條防線。這條防線雖然簡陋,但是對於還沒有生產出大型攻堅器械的大周鎮軍隊來說還是很有效的。而時間拖得越久對張士誠越不利,他初期的軍隊、資金所帶來的優勢就越小。要是不能盡快的解決高湖聯盟,若是讓他們從水路與外麵的大勢力搭上線,那這個盆地將來姓什麼就猶未可知了。
這邊張士誠喝著悶酒長籲短歎的,那邊高湖聯盟的兩個首領也是煩心事一大堆。最初的時候他們兩個一人占據一個河口,發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二月份大擴張的時候,兩個村子之間還打過一仗,他們都想先吃掉對方再向東北麵滲透。結果兩人是棋逢對手,鬥得是不分上下。等到發現東北麵上崛起了一個大勢力之時,兩家的力量都還沒辦法單獨抗衡。於是兩人迅速達成共識,聯手對抗那個自稱為大周的勢力,並且聯合了沿江的村莊成立了高湖聯盟。以聯盟的力量,堪堪能擋住大周的兼並,可是同時也極大的拖累了聯盟內各個村莊的發展。這次第二輪次的糧食生產就沒能將所有的地都種上,因為要抽調人手修建防線和參加軍事訓練,才能在五月份應對大周鎮的兵鋒。
由於戰爭的影響,三月份的糧食產量沒有預期的多。風雲大陸上糧食平均畝產200斤(每個季節要換種相應的作物才會達到平均值),普通人一人一天吃1斤糧,青壯年和重體力勞動者一天1.5斤糧,士兵因為平時隻是訓練,配給也不高,比普通人高一些,一天每人1.5斤,戰時則變成2斤。現在聯盟控製下的村莊共有人口約13萬,其中士兵2萬;種地、采石、伐木、打鐵、漁獵等重體力勞動者8萬人,也就是說全聯盟一天要吃掉整整18萬斤的糧食。一個月就是540萬斤,要81000畝地產的糧食才夠吃到下一輪生產周期。在一月份的時候各個村莊都很賣力的開墾荒地,聯盟幾個村莊共開墾了將將8萬畝出頭的農田。原本農田數量就有缺口,再加上一些青苗被戰爭時人踩馬踏的絕了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他們麵臨著近20萬斤的糧食缺口。好在隻要能夠齊心協力,這麼點困難能夠撐得過去——一人少吃那麼一點就行了。
他們麵臨的真正的大問題還在後頭呢。由於風雲大陸上冬季不生產,整個冬季三個月的口糧都要在前三輪的生產中解決。13萬人近1620萬斤的糧食啊,這可不是小數目。每一輪都要結餘起碼500萬斤糧出來才行。可是現在呢,還倒欠20萬斤,這第二輪又由於投入人手不足,能保平就不錯了。隻能寄希望於第三輪了,希望在五月的戰爭中能打一場大勝戰,讓那大周鎮不敢再來騷擾,七月就可以投入所有人馬擴大生產規模,解決入冬糧食了。隻是希望是美好的,現實將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