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奧納西斯:希臘船王(3)(2 / 3)

到了1939年,他擁有的財產總值已達800萬美元之巨,這個數目相當於今天的4000多萬美元。

恰逢此時,戰爭爆發了。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指揮的納粹軍隊發動“閃電戰”,像潮水一般漫過邊界,進入波蘭土地,僅僅在兩周之內,波蘭即被占領,然後揮師西進,攻打丹麥、挪威。戰爭使世界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意外的事變使他在1940年過得極不舒暢:精神高度緊張,不停頓的談判,不停頓的飛行,千頭萬緒的事務,身體的每況愈下……但有什麼辦法呢?他不是一個麵對突如其來的事變不知所措的人。他要保住他來之不易的財富,就像母親保護她的兒女那樣。

戰爭日益迫近英倫三島,昔日雲集倫敦的航運業巨頭紛紛遠走紐約,航運業的中心也隨之轉移。奧納西斯明白再呆在倫敦隻是絕路一條,於是計劃立即前往紐約,繼續他的事業。

奧納西斯很快投入到了新環境下更為惡劣的商場角逐中,這種角逐也意味著賺錢更多。他在派克大街利茲塔樓第三十七層上租了一套公寓,一邊為他被扣押的船打官司,一邊在戰爭引起的混亂局麵中理出頭緒,而理出頭緒的目的是為了渾水摸魚,搞投機買賣。

戰爭使船的需求量激增。美國作為同盟國的戰略大後方,需要任何船隻來把貨物運過浩瀚無邊的北大西洋,送到英國、法國、地中海沿岸。船隻凡是駛經作戰區,其運費便比哪怕是最高運價期也要高出三四倍。戰爭保險更是高得令人咋舌,一隻水桶受損也可獲得巨額賠償。一切為了戰爭,對盟國而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物資抵達與納粹德國對壘的地球的另一麵,錢算不了什麼。

然而在這賺大錢的關鍵時刻,奧納西斯雖把大多數貨船很快租給了同盟國,其它的用於在南美的運輸,最大的油輪卻被困在船塢之中,動彈不得。根據最新得到的消息,挪威政府流亡倫敦之後,已經征用了掛挪威旗幟的“阿利斯托芬尼斯”號油輪,為同盟國運輸至關重要的戰爭能源——石油。

奧納西斯決心保護自己的利益。

經過一番爭執,挪威人雖然頗感不快,但道理在奧納西斯這一邊,他們付出了100萬美元,作為征用這艘船的代價。

船,作為戰爭中海運的主要工具,已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奧納西斯瞅準機會,一邊讓他的船大發運輸財,一邊幹起了倒賣船隻的買賣。他看出戰爭正在升級,是投機的又一個良機。

1940年真真月底,他多年的情人英格鮑輾轉來到紐約,發現奧納西斯酒量激增。當他醉酒之際,眼睛更亮,既咄咄逼人又有些虛幻。不久,他的良師益友阿爾伯托·多德羅也從烏拉圭來到了紐約,更把這種生活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1941年,曆經多年,奧納西斯和英格鮑經過漫長的分居歲月,終於住在了一起,雖然他們並未結婚,但各自的單身生活暫告一段落。他們租了一幢鄉村別墅。英格鮑將其整修一番之後,雇傭了一對法國夫婦安樂和路易絲作他們的管家,買了輛卡迪拉克車,找了一個名叫卡爾明的意大利司機。他們有了一個自己的家。

此時戰爭結束已經一年多了。奧納西斯打聽到,美國政府正有一批1.5萬噸級的油輪要出售,每艘售價150萬美元。他知道這是一樁有大利可圖的買賣,石油運輸在世界航運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他從中受益非淺,而且,這個行業仍將繼續繁榮。

航運巨頭們的目光不約而同盯住了這一批船,每個人都清楚,想要獨吞這批船是不可能的,但要退出這場競爭簡直就等於是個大傻瓜。困難之處在於,美國海運委員會堅持認為,這批能裝載六百萬加侖油、具有相當戰略意義的船隻,絕不能出售給非美國公民。

於是,奧納西斯決定,成立一個公司,由一批有聲望的美國人出麵,成立一個股份製公司,他在公司裏僅作為一位股東,將持有比取得控製權的百分比略少一點的股票。他認定:如果有了一個有聲望的美國董事會,這些船又是用現金購買的,海運委員會的法律部門根本不會去查詢一個公司究竟控製在誰手裏,如此一番瞞天過海,便可大功告成。

不到兩個星期,“美國石油運輸船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個美國公司成立了,有一千股經認可的股票。公司由三個美國人出麵:羅伯特·伯倫遜、羅伯特,威·達德利和海軍上將哈·裏·包溫,他們每人持股二百,其餘四百股尚未發行。

與此同時,奧納西斯開始著手解決資金問題。他耍了一個花招:閃電般地同南美、法國、德國簽訂了10多個運煤合同。這些合同涉及到用16艘自由輪來運輸,然而,這16艘自由輪卻是子虛烏有之物。如果說有的話,那隻是奧納西斯不費吹灰之力寫在合同上的船名。

他早已心中有數。拿著這批合同,奧納西斯驅車直奔曼哈頓的花旗銀行總部,與花旗銀行主管商業貸款的經理聯係,說他需要貸一筆款購買新的船隻,並拿出那批合同作證據抵押,要求貸款3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