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電視現場采訪報道技巧與方法(9)(3 / 3)

從另一方麵說,問題的重複也同樣有效,當麵對被訪對象回避重要問題、記者急需探尋事實真相的時候,可以提重複性的問題。比如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追蹤陳化糧”一期節目中,記者調查陳化糧的問題時,為了求證掩人耳目的萬順華飼料加工廠停產的情況,詢問吉林省長春市工商局綠園分局市場科科長焦明喜時,提出了三個重複性的問題:

“能確定他們一直都在生產嗎?”

“能確定他們這個工廠一直在生產飼料嗎?”

“能確定它這兩年來一直在生產飼料,沒停過工嗎?”麵對這樣的問題,被訪人先是躲避,然後是啞口無言。這樣的采訪強化了現場氛圍,進一步暴露了當地工商執法部門的不作為狀態。

當報道中需要通過現場采訪就某一事件展示不同階層群眾的態度時,在這種情況下,常用重複的問題設問。問題的重複,即向不同的被訪者問同一個問題,通常用於調查性節目或輿論收集上。正因為問題是一個,那麼采訪對象的選擇就要不同,要體現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等方麵的代表性。這樣的提問,在後期的編輯時,即節目播出中,記者的問題可刪掉,不用出現,隻把回答者的語言組接在一起,以表示各界的觀點。如北京台《今日話題》對北京餐館出現了京劇表演的報道,開頭就提出,本應在劇院和舞台上表演供大家欣賞,為何如今卻下嫁到農村?對此人們有驚奇有遺憾:

市民甲:這是京劇專業劇團自己毀自己,是他們本身不尊重自己:

市民乙:民族文化跟國粹文化同老百姓更接近了。

市民丙:京劇演員到茶館去演唱,受到群眾歡迎,這是絕對值得提倡的,並且也可能是京劇的一條生路。京劇演員又是如何想的呢?北京京劇院演員甲:演員最大的苦惱就是沒有觀眾,心裏感到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演員乙:作為演員來講,當然是振興民族文化,振興京劇藝術。

演員丙:演出機會很少,鍛煉的機會更少,現在到這兒來以後,每天可以吊嗓子,每天都要練功,曲不離口,我覺得來到這很受鍛煉。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那麼好的演員本身應該到大劇院裏頭,在舞台上放光彩的,他到酒館去幹什麼?我覺得這是令人傷感的。

北京京劇院院長:戲劇的功能是多層麵的,不論在什麼形式下演出,它能適應它就可以。

不同的回答為問題提供了多種視角,在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的今天,這種采訪方式已越來越普遍。

7.問題要引發情緒

現場采訪中根據不同的采訪任務、目的,要適當運用能引發對方興趣、使對方興奮起來的問題。因為興奮,能調動起思維的積極性,回憶和思考細節、情節,談自已的感受,這樣的采訪展現在屏幕上也能把觀眾情緒調動起來,這對加強節目的情緒感染力也是很重要的。

尋找能引發情緒點的問題,關鍵是在對采訪對象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有預測、有目的地設計問題。現場采訪是可視的,一旦記者的問題成功地把采訪對象的情緒激發起來,可視的人物情緒能感染觀眾的情緒。情緒、情感等在專題類的節目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比如,前文提到的《北京市二環路建設竣工》中記者對兩位北京市民的采訪,有效調動了對方的情緒;《鳳凰自行車》中對錢鳳鳴老人的采訪、《楊柳坪紀事》中對文誌全的采訪都牽帶出被訪人的情緒。有經驗的記者在提問時,十分注意選擇能使被采訪者回答其感受的情節、細節,而不是停留在被采訪者一般性的敘述上。因為,隻有一般性的敘述,節目是幹巴巴、無生氣的,有感受性的敘述才會有感人的細節、情節,節目才能生動好看,才有感染力。

8.問題要突出雙向交流

人際交流是人類最早的一種人際傳播活動,也是最有效的傳播。在大眾媒介中,隻有電視可以實現這種人際傳播。現場采訪又是電視實現人際傳播最直接的體現。人際傳播特點是雙向交流,成功的現場采訪也應該是雙向交流、探討式的;它讓觀眾從心理感受到真實、自然、可信。雙向交流要求記者邊問邊聽邊思考,在理性與情感的交流中收集信息。

雙向交流的優點是互為傳者,信息反饋及時迅速。記者要善於用各種因素,積極調動起對方的“交流”心理。而在專題的采訪中,雙方毫無交流、機械地一問一答則讓人感到僵硬,氣氛不夠融洽。雙方彼此交流、討論式的采訪則更能展示記者的新聞采訪能力水平。它要求記者在確立中心後,精心提出第一個問題,在采訪對象回答時認真傾聽,然後,緊緊跟隨采訪對象回答的內容深入追問。交流式采訪給觀眾的印象是記者在邊聽邊思考中提問題,是和采訪對象進行交流。采訪對象因種種原因不能積極合作回答問題時,記者要以既定目標去和對方交談,慢慢引出對方談話的興趣,啟發他的思路。這種現場采訪能讓觀眾感受到記者的水平,它讓觀眾也經曆了探尋事實和人物心靈的過程,對觀眾有親切感,增強了觀眾的現場參與意識,畫麵形象由此能調動觀眾邊看、邊聽、邊思考。

9.處理好閉合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對閉合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不能簡單地評價孰好孰壞,而是要記者在現場隨機處理。

在一般情況下,應以開放式提問為主,目的是從被訪對象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在現場采訪節目中,有很多自我封閉式的提問,采訪對象隻能被動地回答“是”、“對”、“沒有”,記者的提問未能引發出更多的新信息,連新聞事實本身也交代不清。這種情況下記者成了主角,采訪對象則成了配角,顯然滿足不了廣大觀眾獲取新信息的要求。西方記者在總結屏幕上可視的采訪經驗時特別強調除特殊需要外,一般情況下不提讓采訪對象隻能答作“是”與“不是”的問題,因為這樣的設問幾乎毫無信息量。記者在現場是代表觀眾在提問,把觀眾想知道卻又不了解的情況通過問題讓對方來說。可以簡單地用“是”或“不是”作回答的問題,本身就有可能承載了記者的主觀趨向,所以,這樣的提問,即使對方回答了,觀眾也會感到並不客觀。

當然在調查性采訪中,這類問題有時也有存在的合理性,並不是絕對不可用。中央電視台記者童寧在談到“即興采訪”的時候就談到:我在電視紀實節目《街談巷議》中采訪北京街頭的人們,請他們對撤消林業部長職務一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我用一句短得不能再短的即興采訪的問話:

記者:林業部長該撤嗎?

回答非常踴躍。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盡管答案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樣的。被采訪者的心理是:別在攝像機前出醜。你問的問題愈好回答,他就愈高興愈興奮愈奮勇愈勇敢愈敢說愈說愈好。這就建立了繼續深入采訪的默契的合作關係。對方順利地回答了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有信心來回答你提出的第二個、第三個問題……這時,就要求你,一個即興采訪的記者的問話“有如連珠炮”了。當他回答了第一個簡短的問題後,正是臉上表情最豐富的時候,你的第二個問題就要跟上去,不容他思想開小差,而要他集中精力回答你的問題。問題一個連著一個在腦海中浮現,提問一個跟著一個從嘴裏進出,猶如排炮一般集中火力猛烈攻擊要害之處。這個采訪實際上是隨機了解人們的態度,采用閉合式提問能迅速接近對方。而且,閉合式提問在適當情況下運用的時候,如果有相關問題跟上,也能夠得到有效信息。

五、現場采訪的注意事項

1.記者要有鏡頭意識

所謂鏡頭意識,是指電視記者在采訪報道中,要始終想到自己的采訪是在攝像機前的采訪,因此,當記者采訪的時候要想到鏡頭的拍攝位置以及鏡頭裏可能出現的內容。

(1)照顧攝像師的拍攝

要善於引導采訪區域進入攝像師的鏡頭,並且為攝像師抓取最好的角度提供便利。比如,當記者意識到被訪人的站位和角度不利於攝像師抓取其正麵形象時,記者要善於調整采訪方位使其給鏡頭一個舒服的角度。

一些關鍵性的細節要保證攝像師能夠充分調整鏡頭抓拍到。而且當鏡頭呈現的內容由於光線或其他原因不完整時,記者要善於在現場去強化和補充這些細節,從而使記者的采訪提問內容與鏡頭內容形成呼應。

在一些危險的情況下,記者要善於保護、引導攝像師,充當其第三隻眼,因為此時攝像師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尋像器上。

(2)深化鏡頭的內容

好的現場采訪是記者的提問與鏡頭的拍攝密切配合的。記者既要注意采訪提問與鏡頭拍攝的內容相配合,同時也要不斷深化鏡頭的內容。觀眾與現場記者的區別在於兩者掌握的“信源”不同,如果信源相重疊就沒有必要設立前方記者了。記者的現場采訪應該超越視覺和表象,向更深層次發展。這樣,一個出鏡采訪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記者要善於調動自己的思考,既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看到現場,同時也能透過鏡頭裏的現場把握更深層次的東西。這就要求記者不能見畫麵說畫麵,而是善於挖掘鏡頭之外的特點,充分調動記者的各種感官為觀眾帶來視覺之外的人性化的感受。如果記者所采訪的或者敘述的都是觀眾能夠通過攝像機鏡頭看到的現場,記者的存在就沒有意義。比如香港回歸直播報道中,香港末任總督的專車繞總督府兩圈,記者的現場解說談到的內容與觀眾在鏡頭前看到的一樣,這就很難使觀眾對事件的性質有清楚的理解。

(3)從現場信息切入采訪與報道

這一方式與上文並不矛盾,而是問題的兩麵,互為辯證。一方麵我們強調記者的采訪信息不能與鏡頭矛盾。另一方麵,我們同時要注意根據現場的信息切入提問和交流。這是看菜吃飯、就地取材的最好方式,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比如,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采訪卡斯特羅(Fidel Alejando Castro Ruz),其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注意到您今天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軍裝,實際上自從您當上古巴領導人以來的幾十年中,一直是穿這身衣服。但是最近幾年呢,人們注意到您在有幾個場合穿上了西服,那麼這種服裝的變化對您來講僅僅是一種個人服飾上的變化呢,還是有更深層的含義?這個問題本來是記者已經準備好了的,但是借現場場景提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場感。

2.運用全感采訪

全感采訪是指記者在采訪時,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所有的感覺器官,獲得對事物全麵的感性印象,並由多種感覺綜合為對事物整體的質的認識。

全感采訪是采訪中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通過所有的感性印象,確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從而綜合為一個整體。所以全感采訪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是從感覺、感性認識開始,最終歸結到理性認識上。

全感采訪,最早是文字記者提出來的。為使新聞報道寫得活靈活現、生動、鮮活,要求記者在采訪時把所有的感覺器官都調動起來,不僅用眼看,用語言問,還可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舌嚐味,通過記者的五官感受,描寫事實,形成對事物的認識。電視現場采訪形象傳播的優勢,更提倡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有意識、有目的運用全感采訪,使報道更具有現場感,好看且更可信。因為它傳遞的都是記者自已感性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焦點訪談》中的一則調查性報道《收棉時節訪棉區》裏有一段精彩的全感采訪。1996年,當時我國已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糧食、蔬菜等大部分農副產品價格都已放開,但由於種種原因,棉花收購還沒完全進入市場,由國家統一定價收購,社會上也就因此而產生了不遵守國家法令,擅自抬高棉花收購價格的現象。在棉花收購季節將臨之際,為從輿論導向上協助政府做好棉花收購工作,《焦點訪談》派記者到我國棉花收購大省湖北省進行采訪,報道了一些棉花收購站秩序井然,棉農反應良好的現象,也報道了違法收購的現象。襄樊縣朱集鎮棉花加工廠在過去一年團以代農加工的名義違法收購棉花,曾受到國務院有關部門通報批評。記者采訪中得知今年他們依然在違法收購,於是前去采訪。這一加工廠是鎮政府辦的,有人向記者告知真實情況,也有人通報鎮領導。得知中央台記者要前來采訪,鎮政府即下令工廠關門,讓工人立即整理現場,當記者前去采訪時,工廠大門緊閉。采訪就從大門開始,記者詢問開門的工人,這裏是否在收購棉花,一個說不知道,一個說沒收。在記者追問下,又說收過。調查伊始就產生了懸念。以後的采訪中記者巧妙地運用了全感采訪:

觸覺:記者按常規到廠幹部辦公室,辦公室空無一人,但桌上有衣服、茶杯,記者摸茶杯,還有溫度,於是向觀眾說:“茶杯餘溫尚在,看來主人剛剛離去。”

嗅覺:記者來到車間,車間裏也空無一人,記者憑自己的嗅覺聞到的氣味說:“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味,看來這裏剛剛經過清掃。”

視覺:鏡頭隨著采訪記者的問話,運動起來,隻見院子裏的人能躲的躲,躲不掉了就坐在地上和台子上。記者指著跑著躲避的人,問一個坐在台階上的人:“你們是這個廠子的?”坐在高處的人回答說是來玩的。那麼,“這個呢?這個呢?”回答說都是來玩的。更精彩的是當記者問一個工人,對方回答說,家裏沒事,來這裏玩的,攝像記者的鏡頭已經推到她的頭發上,特寫展示她頭發上粘著的棉花,當記者又追問一個身上粘滿棉花的人:“你的身上怎麼都是棉花?”對方吱吱唔唔掩飾而走遠了。

聽、問、看、摸、聞等各種感覺調動起來的信息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個鮮活的現場,到底這裏有沒有收購棉花,觀眾心中已有了自己的判斷。

全感采訪的現場動態展示,讓觀眾的認知隨著記者對現場事物的感性認識而上升為理性的判斷;它展現的是第一手材料,是采訪調查的過程,結論由觀眾自己得出,使調查報道更可信,更好看。

3.記者的“明知故問”

有的時候,記者實際上已經知道或者揣摩出問題的答案,但是還是要向被訪者提出問題,讓他們麵對鏡頭回答。明知故問在現場采訪中十分有效。

在一般性采訪中,其目的是讓被訪對象對著鏡頭(實際上是對著觀眾)陳述,這樣的方式使節目富有人際交流的情感。比如前文提到的“錢鳳鳴老人36年的鳳凰自行車”,記者在采訪前已經知道這輛車的曆史年齡,但是在采訪中仍然問錢鳳鳴:

記者:你這車騎了多少年了?

錢鳳鳴:36年了。

記者:大概是?

錢鳳鳴:1963年3月份買的,待會兒你看看發票就知道了。這段記者的明知故問實際上是為了讓錢鳳鳴親自向觀眾講述她的自行車曆史,這不僅使敘事完整,而且能在交流中牽帶出錢老的情感因素。

在調查性采訪中,記者可以采用明知故問的手法獲得證據,從而與後麵采訪到的內容形成應證。比如在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追蹤陳化糧”一期節目中,記者采訪吉林省萬順華飼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時提問:

記者:這車拉的都是什麼糧?

工作人員:都是陳化糧,都是拉去加工飼料的。

記者:都是拉去加工飼料的?

工作人員:對、對、對。馬上就要拉走了。

記者:你能確定是肯定加工飼料的嗎?

工作人員:百分之百。

記者:拉給哪個廠?

工作人員:合心加工廠。其實在這段采訪前,記者心裏已經清楚對方的陳化糧的用途。但是在現場仍然用明知故問的方式讓工作人員作假的行為在鏡頭前暴露出來。從而為下文作好鋪墊。記者在這段采訪後趕到合心飼料廠采訪,得到的信息是這個廠已經兩年不生產飼料了。而陳化糧實際運到了沈陽的遼中縣星晨糧穀加工廠被加工成大米。這樣的采訪使證據真實可信。

在人物專訪中,記者也可采用明知故問的方法,我們將在第八章第四節具體討論。

4.同類替換

另外,作為記者還要注意問題的同類替換,其潛台詞就是“換言之”。當你提問的時候意識到對方對問題不理解或者是不懂的時候,要適時轉換表達語言,重新組織問題。如果你的問題太寬泛,則舉例說明;如果問題太抽象,則使之具體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