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電視現場采訪報道技巧與方法(9)(2 / 3)

柴靜:那家裏的帳篷夠不夠,知道嗎?

女災民:不知道。

柴靜:那帳篷不夠怎麼辦啊?

女災民:我們家裏的房子垮了,還有其他的篷布什麼的,我們山上的樹木多,就可以把它弄下來自己搭。

柴靜:你們要是多等幾天的話,也許那裏的帳篷可以給你們建好。能夠多運點過去,你不就省點事嗎?

女災民:不,我們自己好腳好手,我們自己回去蓋。因為在這裏,他們對我們確實太好了……

柴靜的采訪自然、平實,但很注重現場信息的挖掘,比如,她掂量小女孩的包,用她的感受為我們傳遞更多信息。她替觀眾問出災民回鄉安置等這樣一些關鍵問題,讓我們體會到這些普普通通的災民回鄉心切、勇敢麵對生活、靠自己雙手重建家園的心情。

在思辨性報道中,記者通過現場采訪,讓人物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有針對性、有明確目標的提問,有層次地圍繞主題立意層層展開。後期編輯用平行、交叉剪輯手法,把有思想交鋒的不同觀點、心態的語言場景組接在一起,在觀眾心目中產生撞擊,既增強客觀事實報道的說服力,又以強烈反差的對比增強報道的思辨色彩。

比如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土地變綠的秘密”報道的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2008年12月13日播出,獲《焦點訪談》2008年第四季度銀獎、最佳采訪獎開篇,一句出自當地村民的“都是菠蘿”的話,把當地冬天裏種菠蘿的真實情況展示出來。通過記者的進一步的現場報道和采訪,把當地政府要求村民在土包上植草皮、荒地上鋪綠網等滑稽行為展示出來,從而揭示出當地政府為了應付“違法用地檢查”而采取的欺騙行為。比如下麵這個采訪段落:

記者:這個網鋪在地上起什麼作用啊?

香偉忠(廣東省東莞市六甲村黨支部書記):那個土不要給他流走。水應該可以補一點。

記者:它又不是一個斜坡而是個平地,就是下雨土也流不走啊。另外這麼透明的網,你要它水分不蒸發也不太可能。

香偉忠:蒸發一點吧,應該可以,有一點作用的。記者用普遍常識性的邏輯引出提問,揭示出當地政府欺瞞行為的滑稽。

2.展現人物個性

電視新聞要著重表現人的活動,這也是由電視傳播特性所決定。報紙、廣播報道需要用一定篇幅來描寫現場環境、時空特點,而電視在表現人的過程中,就同時展示了環境的空間與時間特征。人是電視新聞中最活躍、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因素,現場采訪突出了“人”的活動,也體現了人是電視報道主體這一特點。通過對特定新聞人物的采訪,挖掘其內心思想,與采訪對象探討理性問題,是深化新聞內容的重要手法,也是展現人物個性的有效手法。

藝術家強調把握和表現個性的東西是藝術的真正生命;同樣,發現、捕捉、表現個性,也是電視的活力、魅力所在。

人們習慣於把文章和人的個性相聯係,文如其人;同理,話如其人,語言也能展現人物的個性。采訪挖掘被采訪對象的個性化語言、個性化動作是展現人物個性的重要方法。比如《楊柳坪七日》中柴靜對那位八十三歲老人的采訪,使觀眾對這位老人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所湧現出的山裏人的倔強性格記憶深刻。在節目結尾對文誌全的采訪段落很好地展現了這位災民的真實心境與個性:

文誌全:這句話,我敢跟你約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果這個地方有一戶人的話,那肯定就是我。

柴靜:可是,你現在出去打工,你隨便找一份工作,就可以安身了,你為什麼還要回來。

文誌全:我找個工作,絕對是一個月掙個千八百塊錢,是絕對可以的,但是,我心不甘,我是農村人,通過這次劫難,我以前很愛錢,真的很愛錢,但是現在錢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真的不算什麼。

柴靜:那什麼對你來說重要?

文誌全:信心,像這隻小貓,你在它臨近死亡的時候,能夠把它帶下來,讓它重新生活,我相信你心裏一樣能夠希望它長大,有一天你能看見它的時候,它能跟你親,就是這樣。從文誌全的個性化的語言中能折射出這一群普通災民的精神氣質,從而使節目升華到一個高度。

3.引發人物情感

現場來訪報道給予觀眾的不僅僅局限於對話交流信息本身,還有讓觀眾從可視的采訪中去感受、體驗的某些內容,包括情感。記者在現場采訪不僅要挖掘到信息,還要在交代事實的同時,展現人物個性和情感,而個性和情感因素又通常是揉合在一起的。有個性的語言帶有情感色彩,同樣也能喚起觀眾情緒、興奮點、聯想及想象力;通常,能調動起觀眾喜怒哀樂等情緒的采訪,都是個性化的采訪,人物個性就是在觀眾聯想、想象中展現出來的。

獲亞廣聯紀錄片大獎的《沙與海》中的訪談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其精彩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人物鮮明的個性和全片充滿的情感張力。記者在采訪沙漠一家的二兒子時,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記者:“你以後想留在這裏嗎?”

兒子:(搖頭)“不想。”

記者:“為什麼?”

兒子:(默然不語)

記者:“是這兒苦嗎?”

兒子:“不苦。”

記者:“是活兒累嗎?

兒子:“也不累。”

記者:“那為什麼?”

兒子:(沉默半晌)“太憋屈。”

記者:“那你以後想幹什麼?”

兒子:“學開車。”

記者:“能找到地方學嗎?”

兒子:“能。”

答與問都極簡短,展現了一位很有獨立個性的青年,同時,向觀眾真實展現了在人口稀少的沙漠地區生活、缺少語言交流的青年人的困惑,並因此讓觀眾引發對貧困地區青年前程的思考。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的新聞報道“整地還是毀地”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2008年10月29日播出,獲《焦點訪談》2008年第四季度金獎。中記者在陝西當地采訪時,陝西省鎮八縣黎壩鄉春生村的楊老漢麵對鏡頭說:

楊老漢:可惜我們的土地了,當時我們是一碗泥巴一碗飯的土地,聽懂了吧。

記者:一碗泥巴一碗飯的土地。

楊老漢:啊,一碗泥巴一碗飯的土地,現在給我們破壞了。

在這段采訪中當地農民對土地樸素的情懷以及麵對政府行為的無奈躍然鏡頭上。

新聞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而精彩!

信息、個性、情感是好節目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成功的現場采訪,人物獨特的語言既能講述事實,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也可以進一步展現人物的個性和情感。因此,現場采訪今天成了電視屏幕中好節目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四、現場采訪的設問要求

記者在現場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體現在采訪語言的選擇上。現場的提問實質上體現了記者的報道意圖。“采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這在現場采訪設問中體現得更為充分。現場時間有限,要求語言交流中每個問題、每段談話都要緊扣中心,容不得遊離,因此提問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準確、鮮明、具體,才能把采訪對象的談話納入軌道,才能達到簡潔地表現主題的目的。現場采訪,記者設問的基點應是觀眾想提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和屏幕前的觀眾構成雙向交流,才能對觀眾具有吸引力。從既定目標出發,從觀眾出發,這是記者設問的依據。同時,設問也要根據多變的現場和不同采訪對象的特點靈活變化。

記者在現場采訪語言應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的閑情也應為報道任務服務。采訪應既有目的,也有隨機應變的靈活性。記者要根據采訪對象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特別是麵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采訪對象,要在準備和無準備之間的流動形態下,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想法。

從采訪目的性出發及認識事物的邏輯性出發,采訪語言也要求有邏輯性,記者要理順語言邏輯,圍繞采訪目的與采訪對象的情況,從不同角度,找準語言的切入點,和對方進行交流。

具體設計問題時,除有新聞共性規律的鏡頭外采訪設問技巧可供參考外,從“現場”特點出發,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應是新聞的重點

現場采訪時間有限,因此問題要少而精,應選擇新聞報道的重點,及觀眾最關心的問題。比如焦點訪談“惜哉文化”中記者調查吉林市博物館火災原因時,就提了兩個問題“火災損失有多大”、“到底有沒有消防許可證”。記者以這兩個問題分別采訪當地官員、專家和普通百姓,所得到的回答相互矛盾,由此讓觀眾認清當地官員的失職及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

2.問題是思想內涵的開拓

電視的形象化特點,要求記者盡量發揮畫麵形象的作用。現場采訪的問題應是無聲的畫麵表現不了的內容,特別是對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概念等方麵的闡述。采訪的語言要在對畫麵形象的補充深化上下功夫,用現場采訪開拓報道的思想內涵。《收棉時節訪棉區》、《雙城的創傷》、《一隻貓的非正常死亡》等等,都有精彩的挖掘人物思想內涵的采訪段落。

3.問題要具體

現場采訪時間限度決定了不宜提大問題,應提具體的問題,使采訪對象直截了當、簡短扼要作出答複。像“您當時怎麼想的”、“您感覺如何”等等籠統的問題,其結果隻能使采訪對象抓不住問題的要點而作泛泛的或者言不由衷的回答。這些籠統的大問題會給觀眾造成記者無知的印象。

布雷迪在《采訪技巧》中也尖銳地剖析了“您感覺如何”等問題的弊端,他認為這些提問“實際上在信息獲取上等於原地踏步,它使采訪對象沒法回答,除非用含糊不清或枯燥無味的話來應付”。比如,對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剛剛奪得世界冠軍後的采訪,像“拿了世界冠軍後你有什麼感想”或“你的體會是什麼”這樣老套的提問就缺乏針對性,由於問題太過空泛,采訪對象也不好回答,很可能講出一大堆與比賽無關的話。相反,如果換成具體一點的問題,如“今天的比賽你在大比分2∶3落後的情況下,及時采取了怎樣的戰術又重新掌握了比賽的主動?”采訪以確切的信息引導出現場的狀態。

作為記者,應該盡量不問空泛的問題,早期電視屏幕充斥著空泛無指向的問題,被新聞界同行視作電視記者不會采訪隻會拍攝的例證,也讓觀眾感到電視的膚淺。現在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少了,這也從一個側麵顯示我國電視記者的成長、成熟。中央電視台記者、主持人敬一丹曾說:“從幹這行兒,我就給自己一個約束,采訪時不許問‘請問您有什麼感想?’”正是這種自我約束,使這位學播音出身的主持人,不斷提高采訪技巧;也是在這種自我加壓下,逼著她激發自己的想象,開發自己的思維空間,也鍛煉了她個性化采訪語言和風格的形成。在這篇文章裏,她舉了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那次去沙漠邊緣采訪一戶三世同堂的人家,沙丘已逼向牆角,我想了解荒漠化對這家人的影響,也就是這家人麵對沙漠的‘感想’,可怎麼能問得巧一點呢?我從孩子的名字切入,我說:‘出門就是沙,進門也是沙,就叫沙沙’。這大概比一般的說法‘沙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要形象多了。”業精於勤。勤於思考,采訪設問必有長足進步。

再如,中央電視台《小丫跑兩會》的一期節目中,記者在演播室現場采訪重慶農民工冉長明:

記者:我們的同事在拍照片的時候,他(冉長明的兒子)為什麼不願意麵對我們的鏡頭呢?

冉長明:沒有錢,好像他就不願意麵對鏡頭。

記者:孩子的學費有多少?

冉長明:整個是八千多。

記者:你一天能掙多少錢呢?我們在短片中看到的都是一塊兩塊這樣的收入。

冉長明:一天有十幾塊錢,好的有二十幾塊。最好的三十塊錢,如果扯平的話。六百塊錢都不到。早上七點起來,晚上菜攤子收完了,我們才回去。一天要十幾個小時。

記者:冉大哥今年五十?

冉長明:今年五十四了。

記者:有沒有生過病呢?

冉長明:有,病得沒得法的了,隻有拖,沒有錢。擔重擔我也很喜歡,可以發點汗,人就好了。像傷風感冒就用這種方法。

記者:冉大哥還有一位老母親,有多大年紀了?

冉長明:七十四,我媽媽單獨住。

記者:那媽媽的生活怎麼辦?

冉長明:純粹獨立生活,她開了一個店。一天找到個三四塊錢、兩三塊錢來維持生活……。

在這裏,記者完全用簡短直接的問題,獲得當事人的事實信息,信息本身就給觀眾傳達出冉長明的生活狀況。

當然,萬事無絕對,像“你是怎麼想的”、“你有什麼感想”可以在采訪中根據上下語境適時提出,以獲得對方的思想和感受之類的信息。在有的情況下,這類問題往往能引出被訪者許多信息,或者從其描述中再延伸出新的問題。

筆者認為,不問空泛的提問應該成為記者的一種追求,盡量從一個具體問題著手,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問題要簡短

在現場采訪,尤其是隨機采訪、伴隨式采訪、行進采訪中,時間短促、采訪對象沒有太多準備。因此,問題本身要簡短些,要讓采訪對象,也讓觀眾能一下子就聽明白。過長的問題會使對方聽了後頭忘了前頭,抓不住問題的核心,不能作出準確的答複。即使是在問題中交代背景材料,也要盡量扼要。在用詞表意上,要善於把背景交代與問題本身分開,也不要提那些合二為一的問題,要具體地一個一個地問。問題過長,記者自己滔滔不絕地講,也易給觀眾造成“賣弄”的印象。而采訪對象在誇誇而談的記者麵前會感到被冷落而不知所措。

有的記者在提問時,常常有很長的鋪墊。比如說,“你是全國勞動模範、青年企業家、政協委員、新長征突擊手……請你談談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好嗎?”諸如此類的提問,使觀眾不理解記者是在做人物介紹,還是現場采訪。

電視新聞《農機千裏走中原》中有一個隨機采訪的段落,記者的問題就十分具體,簡短的問題易產生與采訪對象間好似串家常般的親切與生動。

記者:“老鄉你好,你是哪兒來的呀?”

農機手:“我從山西來。”

記者:“你們那兒像你這樣跑到汀南來收麥子的人多嗎?”

農機手:“多啦,多啦,100多台。”

記者:“在河南這兒收完了還往北走嗎?

農機手:“我們在河南這兒收完吧,估計大概9號10號我們就住河北走,河北估計打先的話吧,我們就上山西,山西割完吧,又上內蒙。”

記者:“你從哪兒來呀?”

農機手:“石家莊。”

記者:“一個夏天跑下來你覺得大概能賺多少錢呀?”

農機手:“嘿,嫌不了多少錢。”

另一農機手:“大概弄個四五千塊錢吧。”

當地農民:“再加個零。”

記者:“他說四五千塊錢,你說得再加個零?”

記者的采訪自然、樸實地再現了一批跳出了小農經濟圈子,擺脫地域的束縛,開著自己買的農機到外省去割麥掙錢的農民,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農民在逐步走上富裕之路。采訪中還有農機手不願露富而對記者說掙不了多少錢的細節,增強了報道的生活化。

5.問題要客觀

新聞是客觀事實的報道。記者在提問時也要想到用事實說話,忌帶主觀色彩。在提問時問題要客觀,這在批評性報道的現場采訪中更要注意。有的記者因出於義憤,提問時往往把自己個人的感情色彩帶進去,這是不符合新聞的規律的。新聞要客觀,誰是誰非,要擺出事實,讓觀眾去判斷。

保持問題客觀性,既要注意提問態度上的客觀,忌帶感情色彩;也要注意語言表達上的客觀,忌帶主觀色彩。不要提那些讓人一聽就帶有明顯傾向性或誘導性的問題。

6.問題的“一次性原則”和重複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問題的“一次性原則”和重複並不矛盾,而是在不同采訪環境中的應對方式。

采訪中的一次性原則是指在采訪的準備和實際操作中,一個問題隻問一遍。現場采訪問題都是精心選擇,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問,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提那些重複的問題。特別是在電視談話節目的前期策劃中,預采訪要請到演播室的嘉賓時要特別避免所提的問題與演播室的問題相同,否則會造成被訪人興奮度降低,而影響談話質量。一般來說可以采用轉換提問方式或者旁敲側擊的方式引出記者想要知道的背景信息,在演播室才由主持人提出正式問題。比如前文提到的王誌在采訪劉姝威之前的信息了解環節中即是一例。當王誌第一次與劉姝威見麵,在翻閱劉姝威的資料時,王誌更多選擇了沉默。對於王誌的沉默,劉姝威有些不習慣,她問王誌:“你沒有問題嗎?”王誌說:“有,但我要在采訪中問你,而你有一次回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