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英雄也有落幕時(1 / 2)

蒙曆豬兒年七月十二日,即公元1227年8月25日,滅國四十,縱橫天下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第六次征討西夏的作戰中,於甘肅東部清水縣西江病逝,終年 66歲;成吉思汗之死,對於統一後的蒙古草原以及相繼的蒙古帝國,對於當時蒙古的臨國西夏、金和宋,對於他的黃金家族的子孫們,都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平定乃蠻部落,以追殺王罕之子桑昆為由,揮軍進攻西夏,包圍了西夏邊境的力吉思(今中衛縣)和乞鄰古古撒城。當時蒙古軍隊的攻城水平不高,所以曆時兩個月蒙軍才攻下兩城,悻悻而返。

公元1207年(蒙曆兔兒年)秋,成吉思汗又以西夏被征服地區不肯納貢為由,第二次率兵入侵,蒙古大軍直撲豐州(今內蒙古包頭市南)附近的斡羅孩城。“斡羅孩”在黨項語中意為“長城中的通道”,是西夏北方防線的軍事重鎮,駐有大量守軍,城防堅固,蒙古軍曆時40多天,付出巨大代價後,才攻克該城。成吉思汗惱其不肯降,又痛心自己的慘重損失,下令血洗斡羅孩城。之後,蒙軍在此駐守五個多月,因缺糧而撤退

兩年之後,即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進攻西夏。蒙古軍這次進展準備充分,攻城作戰的經驗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進展順利,很快攻克了斡羅孩城,並且在賀蘭山險隘克夷門大勝西夏軍,擒西夏軍統帥嵬名令公,直搗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7月,成吉思汗久攻中興府不下,下令決黃河大堤灌城,結果滔滔黃河之水沒有灌入中興府,反而衝垮了城外蒙古軍的堤防,成吉思汗不得不下令撤軍。但西夏王李安全迫於蒙軍勢大,登上城牆,與成吉思汗隔水相見,答應納女稱臣而降。

西夏歸降後,難以承受蒙古不斷向其征兵的要求,漸漸又疏遠了蒙古,有時竟然抗令不遵,不派或少派軍隊隨蒙軍出征,這引起了成吉思汗的不滿,遂於1217 年,命令大將木華黎在南下伐金的同時,分兵攻打西夏。蒙古軍在中興府又一次遇到頑強抵抗,不得不接受了當時的西夏王李遵瑣(蒙古史書稱其為“古兒汗”)的請降,第四次退兵。

公元1223年,李遵瑣被迫讓位於次子李德旺,自稱太上皇。李德旺不想再依附蒙古,趁成吉思汗西征之機,再次反叛。這時木華黎已死,其子孛勞得知消息後,率軍從華北進攻西夏。公元1224年9月,孛勞破銀州,消滅西夏數萬軍隊,並再次屠城。李德旺見反抗無力,不得已再次稱臣。但蒙古軍退後,西夏立即改變策略,轉而與金修好,相約為兄弟之國,共同對付蒙古。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不顧西征的勞累,決定親自舉兵滅亡西夏。

黑水城是西夏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十四世紀因黑水河改道北流,黑水城被沙漠吞噬,成為無人居住的死城。

公元1226年,蒙軍分兩路進攻西夏。東路,成吉思汗親自率軍於3月攻克了西夏重鎮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並在賀蘭山再次打敗西夏軍,俘虜其統帥阿合敢不;西路,西征時遠征歐洲的遠征軍在統帥速不台(另一統帥哲別已在回師的途中病故)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先後占領了沙州(今甘肅敦煌西)、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今甘肅張掖)等地。11月,蒙古軍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大敗西夏軍,12月,蒙軍再次包圍了中興府,由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兩個兒子窩闊台和拖雷親自領兵攻打。翌年6月,中興府發生了嚴重地震,這嚴重動搖了西夏軍民的抵抗意誌,西夏王遣使向駐軍於六盤山的成吉思汗乞降,西夏的國運終於走到了盡頭。但此時成吉思汗的生命也已到了盡頭。

成吉思汗此次親征西夏是負氣出征,身體的抵抗力極差,在六盤山又染上了重病。稱雄一世的天下雄主,在病榻之上,彌留之際,念念不忘的仍是開疆拓土。殘留的金國是成吉思汗的眼中釘,所以成吉思汗的遺囑中,除了繼承人的選擇外,其餘的首要部分是關於滅金方略的。據《元史演義》中記載,成吉思汗指示金國精兵,西集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此後我軍往攻,就使戰勝攻取,也恐不能速滅;計惟假道南宋,宋、金世仇,必肯許我,我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都被困,定要征兵潼關,那時緩不濟急,已成無用,就使他兵遠來,千裏赴援,人馬疲敝,也不是我的對手,滅金易矣。

後來窩闊台滅金,基本上是遵循這一方略,由拖雷領軍假道宋境,千裏躍進,直搗金的腹地的。關於西夏,成吉思汗叮囑在他死後不必為他發喪,舉哀,不使敵人知道他死去。當西夏君臣出城投降時,正好一舉消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