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象形字符與抽象字符漢字的本源是來自象形,所以漢字的前生,應該是圖畫文字(Pictogram)。
但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在圖畫文字的基礎上就進行了簡化和抽象化,這就是漢字逐步從大篆、小篆演變為隸書和楷書。如果把象形的圖畫文字和大篆、小篆的組成字符叫做象形字符的話,哪麼在隸書和楷書裏的字符則可以稱之為抽象的字符,這些字符已經與原來的事物的外形相去甚遠,不了解其演化過程的人,從這些字符的外形上,已很難判別出他們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在瑪雅字中,一般刻在石頭上的瑪雅字采用的大多為象形文字(反映早期的文字),而書寫在抄本上的,則大多采用抽象的字符(反映後期的文字)。
四、同音字同義字等的轉化同音字(Homonym,字素、字符)、同義字(Synonym,字素、字符)、表聲字符和表意字符角色的轉化在漢字中有些字(字素、字符)可以讀不同的音,並具有不同的意,我們把它稱之為同音字(字素、字符),例如“月”字既可以當“月亮”的“月”用,作表音字符,讀作“yue”,例如“陰”字中的“月”字(符);也可以讀作“肉”,用作偏旁,當表意字符用,例如“脂”字的偏旁“月”。
還有一些字(字素、字符)意義相同,讀音也相同,字形卻不同,例如意和義、朋和友仇和敵等等,我們稱之為同義字(字素、字符)。
有一些字(字素、字符),在不同的構字場合中,它可以在一些場合中作為表意字符,而在另一些場合中,又成為了表音字符。例如在“糙”字中的“米”是表意字符,而在“迷”字中的“米”則是表音字符。
與漢字相同的規律在瑪雅文中,又有一些用字的規律是與漢字不同的地方:
一、漢字大多是開音節,而在瑪雅文中有許多閉音節的字一個字的結尾的音(End~sound)是聲母(Consonant)的話我們把這個字稱之為閉音節(Closed syllable)的字,而如果結尾的音是韻母(Vowel)的活,則把這個字,稱之為開音節(Opend syllable)的字,現代漢語中,除了結尾的是n和ng是聲母外,大部分漢字結尾是韻母,也就是是屬於開音節的字。這樣,漢字的讀音的數量就大為減少了。中國在古代是還有一些以“m”結尾的字,例如“金”讀作“kim”,“gim”,是以聲母“m”結尾的。但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一類閉音節的字了(在粵語和閩南語中尚保留了這類語彙)。
而在瑪雅文字中,有許多閉音節的字(字素、字符),因此,增加了瑪雅字(字素、字符)讀音的數量,這是與漢語不同的。
二、漢字是單音節的字,而瑪雅文字既有單音節的字,也有多音節的字(Compound consisting of two and more syllables)。
漢字一個字對應於一個音,即使是一些外來的多音節的字,例如葡萄、琉璃、盤尼西林,也把每個音節對應一個單獨的字,而在瑪雅文字中,常常有多音節的字,他們用一組組合的圖畫來表示,就像我們在使用葡萄、盤尼西林時,不能把這些詞中的字單獨使用,而要連綴在一起使用一樣。
三、在瑪雅文字中,人、神和動物,常常有全身的符號和頭部的符號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就類似於我們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兩種寫法。這種構字的方法是與漢字不同的。
當時的瑪雅社會已出現了紙張和成書抄本,再加上玉器、陶器和日常用品中皆普遍有文字書寫的情況,可見象形文字盡管比較艱深,卻已成為瑪雅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它的複雜美麗與它的廣泛使用都成為瑪雅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這正是瑪雅人對世界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發現為瑪雅古典時期的文字起源於更古老的瑪雅字符提供了證據。這一發現將刺激對瑪雅文字的這種古老形式的其他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