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任何一個皇帝一樣,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鍾山南麓,稱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裏,規模宏偉。1398年,71歲的朱元璋病逝,葬於孝陵,諡號“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以一介平民,於群雄間角逐數十年,最終推翻元朝,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對政治製度加以改革,並以錦衣衛清除權臣,以鞏固皇權;同時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生產。明朝初期是中國曆史上較強盛的時期,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比較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係列強製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裏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卷106)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顒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顒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後模範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借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恒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隻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並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卷14)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隻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誌,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國榷》卷6;《明通鑒》卷6)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嗬嗬,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