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鐵馬一生耶律阿保機(一)(3 / 3)

時機成熟,阿保機開始了他掃平障礙的計劃。

阿保機親赴各個部落,向七部酋長發出盛情邀請:“感謝各位首領寬容待我,使我能苟活至今。特備薄酒一杯,一表謝意,二來我又新建了幾個鹽場,大家在一起議議新鹽的分配。”

七部酋長被阿保機的滿麵誠懇所迷惑,準時赴宴。宴會上,阿保機談笑風生,豪飲不止。就在七部酋長都喝得七倒八歪時,阿保機一聲令下,早已安排好的伏兵一擁而上,揮起砍刀,七個酋長頓時人頭落地。阿保機隨即帶兵殺出灤河,兵鋒指處,所向披靡,順利地統一了契丹八部。

公元916年3月17日,阿保機祭青牛白馬旗,告示先祖:大契丹國成立。阿保機登基稱帝,建元神冊。耶律阿保機稱天皇帝,妻子述律平稱地皇後,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

稱帝之後,阿保機不滿足已占有的領土,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

公元922年12月,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之子王鬱來到契丹,認阿保機為幹爹。他百般遊說阿保機攻打河北,阿保機被這個幹兒子一番花言巧語說得心花怒放,於是揮師南下。結果趕上少見的大雪,雪連下了十來天,地上的雪厚達數尺。契丹兵馬糧草奇缺,車馬難行,遭到晉王李存勖的重創,傷亡很大,阿保機隻好撤兵。

南下損兵折將,無功而回,阿保機反思之後,及時調整了戰略方向,打算先征服北方的遊牧部落,消除兩側的威脅之後再向南用兵。阿保機部署新的作戰計劃,親自率軍征討黨項、阻卜等部落,抓獲回鶻都督畢離堇,逼使回鶻可汗納貢謝罪。契丹國土麵積大大擴展,向北到達了烏孤山(今肯特山),最西則到達了今阿爾泰山一帶。

為了向東發展勢力,阿保機又率領大軍東征渤海國。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區域性的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其時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集中全部兵力,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將渤海滅掉。渤海國的末代國王夫婦成為俘虜,阿保機以自己和妻子述律平的馬名——烏魯古、阿裏命名之,渤海國王羞怒交加,但為了保命,隻好跪而受之。

阿保機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即東契丹國),任命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國王,稱人皇王。此外,阿保機又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廣置官府,實施實際管理,從而結束了唐末以來東北地區的分裂局麵,重新實現了統一。

完成東北統一之後,阿保機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廢除了部落世選製,確立皇位世襲製;組織人力創製了契丹文字,製訂了契丹的第一部法典《決獄法》;並大力吸收漢文化,仿唐代長安,修建皇都(即後來的遼上京);采納韓延徽的建策,置州縣,立城郭,定賦稅,模仿漢地的製度管理在戰爭中俘掠的大量漢人。大批漢族降人、俘虜的遷入使契丹的實力漸趨雄厚,在幾千年風吹草低隻見牛羊的長城以北草原上湧現了農田、村落、城郭、礦冶、作坊以及寺院與孔廟。

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阿保機發現,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韋等部落,不習慣耕種;而投奔來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如何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乃至製度機構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的區域之間,建立一個統一、和諧的國家?成為阿保機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阿保機本著“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則,在政治、法律、經濟等製度上采用番漢分治的做法,給契丹和漢人的生存、發展與融合,提供了一種能夠共同接受的統治形式,開創了契丹曆史的一個嶄新時代。

耶律阿保機從統一契丹諸部到開拓疆土建立一個萬裏大國,不過經曆了短短二十年的光景。公元926年,一代天驕耶律阿保機因病過世,終年55歲。後諡號升天皇帝,廟號遼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