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了控製太子賢,數次向太子賢發令召他來見自己,而太子賢卻因為擔心與母後過於接近從而受到傷害,便屢屢抗命不從。武則天終於由對他的喜愛變成了一腔憤怒,於是便派人向高宗告發說太子賢生活不檢,而且隨時可能圖謀造反。高宗並不相信,便派宰相薛元紹、裴炎跟禦史大夫高智周去進行調查,結果沒想到竟在馬廄中發現了大量兵器,於是武則天更加理直氣壯地聲稱自己所言非虛。
高宗仍然不願相信這是真的,可是證據確鑿,武後又堅持法辦,高宗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調露二年(680年)八月,太子賢被廢為庶人,流放至巴州。幾年後,武則天便派人將李賢父子四人全部殺死,以絕後患。連殺自己數個兒女都麵不改色,可見武則天之狠之毒,都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又該用何語評之?隻能冷汗涔涔了。
永隆元年(683年)八月,英王李顯又被冊立為太子。同年十二月,高宗皇帝的病終於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便留下遺言,讓侍中裴炎輔佐太子,而朝中大事則由天後來裁決。
高宗駕崩後,李顯繼位,即為中宗。同時,太子妃韋氏便成為皇後,武後自然地便成為皇太後。另外李顯還遵父命,封裴炎為中書令,輔佐自己。但他並不滿足於僅僅使用這些權力,他將自己的嶽父韋玄貞從普州參軍提為豫州刺史,又欲封為侍中,立即遭到了裴炎的反對。他認為韋玄貞並無半點功勞,不能如此對他一封再封。中宗大怒,喝道:“朕為天子,就算把天下讓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
這句話給他招來了大禍!此時的武則天,正愁自己不知該如何重新奪回執掌朝廷的權力,此時聽別人傳達了這句話後,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宣布廢掉李顯帝位,降為廬陵王。中宗不服,大聲抗議,質問母後自己犯了何錯。武則天便稱他既然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如何還能做皇帝?李顯對自己說話的魯莽懊惱不已,可是已經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了。於是,他便隻好離開了帝位。
僅僅利用一句話的破綻,便可以廢掉一個皇帝。恐怕這種能力,也隻有武則天才能具備了。高明也!
可是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裏,武則天卻遲遲不提另立新君之事。因為現在唯一能繼承皇位的,就剩下她的小兒子豫王旦了。武則天表麵上顯得異常平靜,然而心中卻一直沒平靜下來,因為她在觀察著群臣的反應。
群臣皆知道武後的意願,便齊齊奏請她登上帝位,可李旦卻隻向她進獻了皇太後的稱號。她知道這還不是自己登基的最佳時機。於是在武則天的支持下,李旦成為新君,便是睿宗。但睿宗登基後並沒有皇帝的權力,而是被囚禁在後宮,同時國家的所有軍政大事,則都由武則天親自處理。
武則天在大權在握之際,追封了武氏的幾代祖先,建立武氏祠堂,更改了唐朝官署和官職名稱,並且在其他許多方麵都進行了相應的改變。
終於,朝中的部分大臣不願意再忍耐她了。麵對武後的種種行為,許多武後的反對者集結在揚州,準備發動一場反武的戰爭。
武則天的狠毒與專權,終於導致了一場真正的對決。無論她是不是在做著更偉大的事業,如此對待自己的幾個兒子,即使今天的人聞之,都會立感心驚肉跳,而在當時,更會引起事端。於是,一場大戰也在所難免了。
在討伐之初,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還出麵寫了一篇《討武曌檄》,以造成更大的聲勢。當武則天聽到這篇檄文時,不但不惱,而且還為朝廷竟沒有收到這樣的人才深深感到遺憾。
她對叛亂雖感到有些突然,卻並不害怕。她迅速調集三十萬大軍,僅用了四十餘天便將叛軍擊潰。接下來,她派人將駱賓王找了出來,正當大家皆為駱賓王的命運感到擔憂時,武則天卻出人意料地重用了駱賓王。由此可看出,武則天頗有政治家的風範,在做大事時也能夠顯出其大度的一麵。
反叛的軍隊氣勢洶洶,可是武則天沒費很多的力氣便將其擊敗了。看來這武後還真是一個多麵手。
此時的武則天認為時機已經趨向成熟,便開始不斷地想辦法給自己製造一些支持的聲音,以便於盡早能夠登基為帝。她的侄子武承嗣送了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白石,被武則天稱做“寶圖”。不久之後,她正式給自己加尊號為“聖母神皇”,而且讓群臣改稱“陛下”。除此之外,她還進行了一係列登基前的準備,她離登基的時刻已經越來越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