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長期以來,不少人養豬,仍沿用“切、剁、煮”的老方法,既浪費時間,經濟效益又不髙。往往一頭豬養一年,或者一年多才能出售。農諺“養豬不賺錢,靠糞來肥田”。傳統養豬,造成農民不必要的辛苦,既耗費大量的燃料,又不利於封山育林。
如今采用新法養豬,這就方便多了。將各種飼料粉碎後,按豬每階段需要的營養調配好,拌勻,每天按豬的頭數多少,每餐需要量放在桶(缸、池)內浸泡,按飼料與水重量的比例1:1~1:3計算。桶內先放水,後放料,不要攪動,讓其自然浸泡促進飼料軟化,有利於豬腸胃消化吸收。夏、秋季節浸2~3小時,冬、春季節浸4~5小時在2010以下。目前有很多養豬專業戶采用此方法,每個勞力可喂養100~200頭豬。
幹濕喂比稀喂好
養豬有幹喂、稀喂和幹濕喂法。新法養豬采用浸泡軟化幹濕生喂,經過試驗比較三種喂養方法,我們認為幹濕喂法好。逼前2~4小時浸泡飼料,飼料在未進入豬界內之前就已爭取了軟化時間,豬吃飼料時,飼料已軟化可口,吃的飼料多,唾液、胃液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促進消化,吸收利用,使豬生長夥7收益大。我們經5年多時間實際經驗,千濕喂法比幹喂法使中豬日增重多)20克以上。
幹喂法,豬吃飼料時,要用很多的唾液來浸濕飼料,唾液分泌少,飼料浸濕不了,豬要找水喝,來回走動耗體能,影響生長。豬吃幹料,要在胃內浸泡軟化,時間長,需要耗費大量熱能,故喂幹飼料影響豬的生長。我們於1985年冬天在北京霍家營種豬場試驗,同樣的飼料,采用純幹料試驗的32頭中豬,日增重隻有700克,而采用喂浸泡軟化飼料的32頭中豬日增重達1035克,而且吃浸泡軟化飼料的豬,每增重1000克,比幹喂法少耗料470克。實踐證明飼料浸泡軟化後能提髙飼料效率。
稀熟喂法,看起來豬吃得多,其實吃進的大部分是水,而水分過多,對豬生理功能不利:
①豬吃飼料時,狼吞虎咽,沒有經牙齒咀嚼,帶進(口水)唾液少,唾液中消化酶也少,影響飼料的營養轉化,飼料利用率低。
②由於稀喂豬吃水多,吃時胃撐得很大,胃內飼料得不到相互摩擦,影響消化吸收。
③由於豬吃水多,胃液唾液被衝淡,不能充分發揮消化解的作用,不利於消化,降低飼料的利用。
④由於豬吃水多,排泄快,排泄量大,消耗熱能多,不利豬的生長。
四、不同季節的飼養管理
春夏秋冬、氣溫變化大,給養豬事業帶來困難,是隻要掌握客觀規律,加強季節性的飼養管理,四季都是可以養好豬的。具體措施:
(一)春季注意防病
春季到了,春暖花開,氣候適宜,青飼料鮮嫩可口,是養豬的好季節。但是,由於氣溫逐漸上升,溫度不斷增髙,各種病菌隨著適宜的溫度而大量繁殖;而畜禽經過越冬,身體的抵抗能力較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春季也是疾病多發季節。南方的農諺中有“蒜苔上街,豬要發災(瘟)的說法,這種說法不管有沒有科學根據,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桃花開和蒜苔上街之時,我國南方氣溫在20~25℃,也是發病率髙的時候。因此,春季養豬要抓好以下防疫措施:
1.在春季到來之時,抓緊對豬圈消毒工作。南方有的農村在“端陽節”用石灰水在豬圈門口牆上打手印,說是防豬瘟,農村用石灰、草木灰對豬圈消毒,是一種簡便的有效的措施,消毒方法:將豬圈打掃幹淨,將泡好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噴灑於豬圈內,角落、縫隙多灑一些。待圈內石灰水幹後再墊些幹草。另外,豬圈內牆壁可用石灰水刷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