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單元 應用寫作:短評(2 / 2)

修改:

四、作文訓練

1.認真閱讀下麵範文,想想作者是怎樣闡明自己觀點的,在寫法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鑒?

範文:

“慎其所處者”異議

燕紅英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張與人交往應擇“朱者”而近之。就是說人隻有跟好人在一起才能好。我看未必盡然。真正的君子無論在何處都可以永遠保持“赤”的本色。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慎其所處者焉。”“慎其所處者”這種處世哲學,曾被許多仁人誌士信奉,至今,以此為交人準繩的也大有人在。誠然,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決不是完全正確的。結交好人,有一個好的環境,對一個人的長成,品德修養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漆之所藏者黑”正是告誡人們要警惕環境對人的影響。但不能說環境對人的影響起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外因、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在幾千年的封建曆史中,少數剝削者統治國家,壓迫人民。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他們不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普通百姓本著獨善其身的原則作人交友,擇“朱”而近,見“墨”而遠,慎重選擇和他相處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社會主義的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人了,國家是屬於人民的,隻有那些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端正自己思想,影響他人、帶動他人一起來建設自己的國家的人,才是偉大中尤其偉大者,再本著獨善其身“近朱遠墨”的人生哲學的人,隻能說是自私自利的小人,決不可稱為君子。

今天,為人們所共知的學習榜樣——張海迪、朱伯儒,他們都是大公無私,敢於近“墨”、變“墨”為“赤”的典型代表。在張海迪的身邊,不都是事業上的佼佼者,相反,有許多是後進青年。海迪從來不因為他們是落伍者,是“墨”,怕影響自己而疏遠他們,而是用自己的“赤”去轉變他們,使他們成為四化建設的有用人材。朱伯儒用他那滿腔熱情去挽救失足青年,以他那博大、寬厚的胸懷,溫暖、治愈了他們受傷的心靈,使他們振作起來,在革命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朱伯儒、張海迪他們都是在近“墨”,但沒有黑,而是使“墨”變成了“赤”,變成了燃燒的火,變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情之火。可見,“近墨者黑”在今天就應賦予新的含義:正人君子作“朱”,朱者近“墨”,變“墨”為赤。

使人欣慰的是現在社會上各方麵都很重視這一點。許多影片、電視劇歌頌讚揚勇於變“墨”為“赤”的“朱”者,如《綠色錢包》、《少年犯》、《尋找回來的世界》等影片、電視劇,塑造出了一個個挽救失足青年的仁人的高大形象。肖建國在答記者問時說:“我們的老師可好了!”話雖少,卻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需要正直的人的幫助。試想,我們每一個能端正自己思想的人,如肯於立誌於幫助周圍的弱者,那麼人們就會共同前進,去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

新的時代賦予人以新的使命,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於他能獨善其身,而在於能為社會為他人貢獻。君子不僅可以在近“朱”中產生,更應在近“墨”中顯出本色,能把“墨者”帶動成“朱者。”因而今天的仁人誌士大可不必一味遵循那“慎其所處”的古訓了。

評點:這是一篇很好的評論文。其特點是:針對性強,論據充分,說理透徹,有說服力。文章開篇便針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觀點,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真正的君子無論何處都可以永遠保持其“赤”的本色。接著引用一段文言,借以點題,並就此論證了環境與人的辯證關係。然後用大量的筆墨,從理論上論證了真正的君子應該“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影響他人,帶動他人”成為“偉大中的偉大者”。並以張海迪、朱伯襦近“墨”不黑,反而使“墨”變赤的事實為例,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準確、恰當、極有說服力。接著又以挽救失足青年為題材的優秀影片、電視劇為例,再深入一步論證真正的君子近“墨”,使“墨”變赤的社會意義。說理相當充分。結尾總括全文,呼應開頭,點出“異議”的所在,一語扣題,餘味無窮。

2.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湧現了許多言簡意賅,很富哲理性的格言、警句、諺語、成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其中也有一部分觀點暴露出相當的局限性。請選擇其中一例,以(也談)為題,寫一篇簡短的評論文。字數在6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