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風氣不正的地區和單位,經常發生一種十分奇怪的“掐尖”現象:某冒尖人才盡管和一些人很少發生“直接”接觸,彼此之間絕無利害衝突,可是他卻遭到這些人的無端嫉妒、誹謗、攻擊和誣蔑,使他處於十分惡劣的氛圍之中。近幾年來,作者結合考察處縣級領導班子,先後調查剖析了二十多起比較典型的“掐尖”現象,發現此類現象,大都具有以下幾個“共性”特點:
其一,受攻擊的冒尖人才,在他尚未“冒尖”之時,大都“平安無事”,群眾關係處得較好;
其二,先進人物在剛“冒尖”,尚未完全冒出“尖”來之際,往往是“掐尖”行為最激烈,他本人也感到最痛苦、最難熬的時期,一旦咬緊牙關,十分頑強地冒出“尖”來,“掐尖”行為又會自動收斂,直至逐步消失;
其三,“掐尖”行為往往很少直接否定冒尖人才取得的工作實績(這確實很難否定),而是采用迂回戰術,從其它方麵抓住冒尖人才的一些缺點或弱點,添枝加葉,肆意誇大,甚至人為製造一些缺點,進行惡意中傷,以達到“掐尖”的目的;
其四,凡是“掐尖”現象嚴重的地區和單位,那裏的領導班子大都十分軟弱無能,他們或者無力控製局麵,正不壓邪,很難製服煽起“掐尖”歪風的少數骨幹分子,或者灼己也存有“掐尖”的想法,唯恐德才皆優的冒尖人才成長起來,最終“取代”自己。因此,造成“掐尖”歪風盛行的根本原因,不在冒尖人才有什麼缺點,也不在職工隊伍素質不髙,而在於那裏的領導班子群體素質太差,不饉得或考不善於鼓勵冒尖,保護冒尖。
由此觀之,在用人行為中,領導者很有必要對技藝鍾群、成就卓越的優秀人才給予必要的肯定和獎勵。獎勵一個冒尖人才,等於培植一片人才。
由於“冒尖”者在人數上隻占少數,在精力上又一心撲在事業上,無暇顧及“反擊”和“自衛”,因而他們很容易在“掐尖”歪風麵前處於被動地位,甚至被小人、庸才掀起的輿論惡浪所吞沒。難怪有些民諺說:“出頭櫞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冒尖”,確實是要冒一定的“風險的”。對於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來說,那裏的工作能否擒上去,那裏的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得到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是否樹立了“鼓勵冒尖”的良好風氣。廣大群眾都在睜大眼睛看著:最先脫穎而出的冒尖人才,究竟得到一個怎樣的結局!為此,作為領導者,就應該鼓勵冒尖。唯有鼓勵冒尖,才能衝破惰性和陳腐勢力的束縛,造成一個人人爭當先進的良性競爭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