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你口袋裏的錢動起來
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李嘉誠
澳大利亞3名大學生為了募集善款,從2008年11月展開了一個名為“一蛋一世界”的大膽計劃,他們打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個雞蛋最終換得100萬澳元(相當於622萬元人民幣)。
很快,萊特等3名大學生就達成了第一筆交易——這隻雞蛋換成了一張電影《鬆果頭的故事》原聲大碟,接著,原聲大碟被換成了一副串字遊戲,而串字遊戲又被換成了一本旅遊書、然後旅遊書被換成了一部舊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又換成了一個鬧鍾……
幾番周折後,他們用那隻鬧鍾竟然換到一輛1988年款的舊汽車。隨即,他們將車賣掉,得到約100澳元。經過幾輪交換,9個月之後,當初的那隻雞蛋已經換成了一個有已故著名板球明星唐·布拉德曼親筆簽名的板球。接著,他們又將這個板球以2200澳元賣給了一名網友,再用得到的錢買到一張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
就這樣,經過15個月不停交換之後,當初那個不名一文的雞蛋如今已經換成了一份價值2200澳元的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並有望在接下來的交換過程中以幾何倍數繼續“增值”。
在物品交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中間物品都起到了金錢的作用。當金錢流動起來,才能夠創造出比原來更多的財富,這是對理財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喬·史派勒有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書中提到一個隻剩下1美分的人,這個人正準備一次用掉這1美分時,他突然改變了想法。他把錢換成銅幣,他心裏告訴自己每次花掉錢時,就要讓錢再以10倍或更多的倍的數量再回到手上。這種方法很有效。最終,他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錢是一種能源,隻有在恰當的人手裏,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幻想安穩守財,富最多不過三代。
理財專家說:“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錢而是缺少觀念。財富是習慣,是思維方式。在資本運作占主導的社會,一個人必須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做好完美的理財計劃,學會讓錢動起來,將每一分錢都通過周密的運作發揮最大的作用。”
第一課講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理財觀念,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在財務支配上樹立主動的意識。
很多人理財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財,所以往往選擇把錢存入銀行,將錢閑置起來,既沒有太大的風險,每年回收的利息也會帶來一定的回報。不過到年底興衝衝的去查詢存款額度的時候,發現存款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這是因為,通貨膨脹的速度往往會抵消甚至使銀行的存款利率成為負值。比如說,如今銀行存款1年期的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隻有1.80%。如果以CPI為3%計算,老百姓的1年期存款實際利率是負值。這就意味著1萬元存進銀行,1年後就隻有9790元,有210元白白“蒸發”了!
財富閑置就等於零,並且還要付一定的“折舊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須讓錢動起來。高財商的人往往不會把錢存進銀行,他們往往會把錢投資到不同的地方,以求獲得最有效的收益。
2.股票投資選擇一隻成長股
不要懵懵懂懂的隨意買股票,要在投資前紮實的做一些功課,才能成功!
——威廉·歐奈爾
著名的政治人物丘吉爾也曾加入炒股大軍,而且是認賠收場。1929年,剛剛卸去英國財政大臣之職的丘吉爾和幾位同伴來到美國,受到了投機大師巴魯克的盛情款待。巴魯克悉心備至,特意陪他參觀了紐約股票交易所。在交易所,緊張熱烈的氣氛深深吸引了丘吉爾。雖然當時他已經年過五旬,但好鬥之心讓他決心也炒股一試。
在丘吉爾看來,炒股應該就是小事一樁,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改變世界經濟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美國股災爆發了,丘吉爾回到紐約的時間和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的開始時間恰巧驚人的一致。結果僅僅在10月24日一天之內,他幾乎損失了投入股市所有的10萬美元(也有資料稱約50萬英鎊)。
這就是股票投機,投機的後果很可能就是毀滅。一個合理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場上做投資,那麼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堅持價值投資理念,選擇成長股投資。或者關於價值投資你已經聽過很多了,但你是否真正地嚐試過呢?
如果你希望利用股票投資創造財富,那麼不妨試試價值投資。很多股票投資大師都認為投資人更應該集中精力選擇能夠使自己以最小的代價和風險來獲得最大收益的公司,也就是選擇真正的“成長股”。比如費雪就曾提出了選擇成長股的15個要點,認為一家公司如果能夠符合其中相當多的要點,則具有比較高的投資價值,也就可以稱為“成長股”。簡單說來這15個要點大致圍繞著以下的四個方麵:
第一是公司麵臨的市場狀態和它的競爭能力: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在幾年之內能否大幅成長?有沒有優越的銷售渠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值得研究的基本條件。
營業額的增長前景首先取決於需求增長的狀況,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必須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另外,對於企業銷售能力的分析往往被忽視,絕大多數分析人員隻滿足於依賴一些粗略的指標來分析企業的銷售能力。費雪認為這些比率太過粗疏,根本不足以成為判斷投資價值的依據,要了解一家企業真正的行銷能力,必須要到其競爭對手和客戶那裏去做艱苦而細致的調查。
第二是公司的研發水平:該公司研發活動的效率如何?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推進研發活動的決心有多大?
費雪認為,一家公司財務穩健性的最根本的保證就在於能夠不斷開發新的、能夠保證相當利潤量的產品線,而這直接取決於研發活動的水平,觀察研發活動有兩個最重要的角度:一是研發活動的經濟效益如何;再者就是公司高層對於研發活動的態度如何,是否能夠認識到目前市場的增長極限並且未雨綢繆。
第三就是公司的成本與收益狀況:公司的成本控製水平如何?利潤處在什麼水平上,有沒有采取什麼得力的措施來維持或者改善利潤水平?有沒有長期的盈利展望?
費雪極為看中企業長遠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尋那些淨利潤率持續高於行業均值的公司;他明確指出:“投資於利潤率過低的公司,絕對無法獲得最高的長期利潤。”他的理由是,利潤率低的公司財務體質過於虛弱,抗打擊能力弱,在經濟不景氣中最可能首先倒下。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公司的人事關係、管理團隊內部的關係如何?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還會繼續發行股票籌資,現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管理層的誠信態度是否不容置疑?
費雪認為良好的人事關係(特別是管理團隊內部的良好氛圍)和管理層足夠的深度是保證企業能夠高效發展的基本保證之一;而對於公司的融資能力,他旗幟鮮明的指出:如果幾年內公司將增發新股融資,而現有的每股盈餘隻會小幅增加,則我們隻能有一個結論,也就是管理階層的財務判斷能力相當差,因此該公司不值得投資。
在所有判斷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標準中,費雪把公司管理層的誠信狀況作為最後一個,也是做為最重要的要點提了出來。早在1959年他就斬釘截鐵地寫到:“不管其他所有事務上得到多高的評價,如果管理階層對股東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投資人絕對不要認真考慮投資這樣一家公司。”
那麼在購買股票時,投資者怎樣把握買賣點呢?
投資者最好不要去預測所謂經濟景氣高點和低點,以作為買入或賣出的根據。對於買入時機而言,如果花精力在預測經濟趨勢,是得不償失的。如果投資者有耐心查詢下每年在商業周刊上刊登的經濟學家對未來的預測就會發現,他們成功的概率極低。經濟學家們花費在經濟預測上的時間,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產力可能對人類的貢獻更大。
投資者應選擇在非常能幹的管理層領導下的公司,他們偶爾也會遭遇到始料不及的問題,之後才能否極泰來。投資者應該知曉這些問題都屬於暫時性質,不會永遠存在。如果這些問題引發股價重挫,但可望在幾個月內解決問題,而不是拖上好幾年,那麼此時買入股票可能相當安全。
但這並不代表投資者完全不理會經濟蕭條帶來的問題。但諸如1929年那樣的投機極度炙熱導致的股價崩盤和後續經濟大蕭條外,投資者並不應該對股價的大幅下跌感到驚慌失措。當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放手去投資就是,因為推測產生的恐懼或者希望不應該令投資者卻步。
綜合來看,一個好的公司(符合上麵選股標準的公司)+好的管理團隊(符合上麵選股標準的團隊)+企業的危機或失誤,就是一個好的買入時機。
除了股票本身,我們還要考慮的要素有:經濟景氣情況、利率趨勢、政府對投資和私人企業的整體態度、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要素是,新發明和新技術對舊行業的影響。
那麼什麼時候賣出呢?就是當初買進行為犯下錯誤,某特定公司的實際狀況顯著不如原先設想那麼美好。在某種程度上,要看投資者能否坦誠麵對自己。另外,就是當成長股成長潛力消耗殆盡,股票與持有原則嚴重脫節時,就應該賣出。最後一個理由就是有更加前景遠大的成長股可以選擇。
3.安全而又穩定的投資
耐力勝過頭腦。
——彼得·林奇
我國基金投資發展非常迅速,甚至一些對基金毫無概念的投資者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基金交易中。
“我要買基金。”一位老年人在銀行朝櫃台小姐細聲細氣的說道,似乎怕對方聽不明白,特意強調了最後一個詞“基金,你們有麼?”
“噢,”銀行工作人員熟練答道:“那您要買什麼基金啊?”
“這個……”老人明顯有點迷糊,“我也不知道啊,都有哪些啊?”
櫃台小姐剛想遞上一疊基金產品介紹,就聽得老人口出驚人之語:“要不,你拿一個基金出來我看看?”
基金投資應該怎樣操作呢?具體策略是什麼呢?
基金這個名詞,在中國市場上剛剛出現8年多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普及率依然不高,中國的基民大約有1000多萬,但是真正認識基金、懂得基金的人還是少數。基金其實是一種理財的方式,是一種契約。通過購買基金產品,投資者跟基金公司之間建立委托理財的關係,達到讓專家幫個人投資的目的。
簡單的來說,基金就是你投出一部分錢交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操盤手再用你的錢去投資,一般都是股票的形式。也可以總結為你花錢雇專業人士替你炒股。
掙了,會按你買的股數、當天的單位淨值和贖回日期的淨值差給你相應的紅利。賠了,你同樣要以所購股數和淨值差分攤損失。
購買的時候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一般是0.012每股,贖回的時候手續費是0.005,打個比方,如果你購買當天的單位淨值是1元,你買了10000股(一共是一萬元),你一共需要交170元的手續費。如果用網上銀行購買,會有相應的折價,大概手續費是110左右,當然這一點上各銀行規定不一樣。
基金操作一般分為認購期、運作期(封閉期)、申購期三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是認購期,一般是半個月左右,在這半個月裏你隻能購買不能贖回(賣出),買入價一般是1元。然後進入運作期(封閉期),在這段時間裏基金公司拿你的錢去建倉,也可以說是一個準備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打開之後大部分基金會有所漲幅,也有部分會回落變成0.9*或者更低,這個時候不要以為你賠了,因為你的投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進入申購期,此時你已經可以自由買賣了。
在國內投資者的眼中,明星基金是投資的重點,但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即使有人能夠預見市場未來的絕對收益,也不可能預測出個別基金相對於市場的收益,至多是預測出指數型基金的收益。比如美國市場上某隻成長型中市值基金,由於業績出色吸引了大量的申購份額,但其業績卻隨著基金份額的膨脹而不斷惡化。1991-1995年,該基金在五年時間內有四年的業績排名列行業第一梯隊,基金規模也從1200萬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從1996年開始的連續三年中,該基金規模最高達到了60億美元,但業績排名卻跌到了行業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