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禁忌證由於栓塞術本身包含了不同栓塞方法,使用的栓塞劑和栓塞程度也不相同,因此禁忌證有所不同。但是栓塞的一般性禁忌證有:① 難以恢複的肝、腎功能不全和惡病質者;② 導管未能深入靶動脈時嚴禁栓塞;③ 在釋放栓塞劑過程中嚴禁退出導管;④ 注意導管先端是否有重要的非靶血管(如脊髓動脈等),若不能避開非靶血管,則不可進行栓塞。
4.栓塞後不良反應和並發症栓塞後綜合征(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指動脈栓塞後,因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反射性腸麻痹、發熱、惡心、嘔吐和疼痛等症狀,術後1周左右逐漸減輕、消失。栓塞並發症包括血管損傷、誤栓、感染、器官功能受損等,其並發症的發生與栓塞劑選擇不當、過度栓塞、誤栓、無菌操作不嚴、操作技術不熟練和術後處理不當等密切相關。
栓塞前(A)和栓塞後(B)造影圖像
三、 實體瘤氬氦刀低溫冷凍治療
氬氦刀是一種具備超低溫冷凍、介入治療、免疫增強多重功效的微創靶向治療係統,能精確摧毀癌組織,並能最大限度保護正常組織。其治療原理包括:
(1) 降溫導致冰晶在細胞內外形成:第一階段(溫度-4~-21℃),細胞外冰晶形成。冷凍初期,細胞外冰晶形成,細胞內水分進入細胞外,引起細胞內滲透壓上升,細胞內脫水。失去水分的細胞變得皺縮,細胞膜和細胞器因此而受損。第二階段(溫度-21℃以下),細胞內冰晶形成。當冷凍速度極快,溫度進一步降低時,細胞內冰晶形成。細胞器如線粒體和內質網因此而發生不可逆性損傷,繼之細胞膜也損傷,最後導致細胞死亡。
(2) 升溫導致細胞內小冰晶再結晶、細胞膨脹壞死:升溫破壞細胞,包括兩種機製。細胞內小冰晶再結晶或相互融合,形成大冰晶,後者對細胞有更強的破壞作用;細胞外間隙冰晶溶解,成為低滲狀態,水再進入細胞內,引起細胞腫脹,導致細胞膜破壞。
(3) 微血管栓塞導致缺血、缺氧,腫瘤細胞死亡:微血管被冷凍破壞導致血管收縮,血流減緩,血小板凝集,微血栓形成,血流阻斷,組織缺血缺氧,引起靶細胞損傷。
(4) 腫瘤細胞死亡後調控機體免疫力:腫瘤細胞反複凍融後,細胞破裂、細胞膜溶解,促使細胞內和處於遮蔽狀態的抗原釋放,解除腫瘤對機體的免疫抑製狀態,提高抗腫瘤免疫的能力,從而啟動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殺傷作用。
【適應證】適用於全身各種實質性腫瘤的治療,包括對早期腫瘤的根治性治療或對進展期腫瘤的姑息性治療。
A.氬氦刀冷凍術前肝癌呈低密度;B.術中氬氦刀進入腫瘤的情況;C.術後瘤體呈更低密度
【禁忌證】有明顯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腫瘤處於惡化期和出血體質者。
【操作技術】術前根據腫瘤大小、位置,選用冷凍刀的直徑。體積較大的腫瘤采用多靶點多次冷凍或者一次穿刺多把冷凍刀使冰球覆蓋整個腫瘤,並超過腫瘤邊緣1 cm。然後通過影像監視(CT、MRI或超聲等)引導,將冷凍刀準確穿刺置入腫瘤體內,然後開啟氬氣(冷媒)快速降溫,在20 s內達到-140℃左右,維持15 min後,再開啟氦氣(熱媒),快速複溫至30℃,維持2 min左右。對形狀不規則的腫瘤,需在複溫後適當調整冷凍刀的深度,或調整角度重新插入。如此冷凍-複溫重複進行2~3次。術中要求腫瘤邊緣溫度在-50℃以下,周邊需保護溫度不低於28℃。
【並發症】冷休克是最嚴重的並發症,發生率極低,係指冷凍治療後人體有效血流量減少,組織缺血、缺氧引起多器官衰竭,嚴重者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一係列臨床綜合征。預防冷休克,要注意對於大塊腫瘤采取多探針聯合、分次冷凍治療,以減少每次冷凍手術的時間。
四、 經皮125I粒子植入
經皮125I粒子植入治療是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的一種有效技術,屬於近距離內放射治療的一種。其治療原理包括:采用微創方式,在CT、MRI或超聲引導下經皮將125I粒子植入腫瘤組織內部,125I粒子衰變過程中發射出低劑量γ射線(輻射直徑僅1.7 cm),該能量絕大部分被腫瘤組織吸收,經持續性、低劑量照射,DNA雙鏈被完全破壞,處於不同裂變期的腫瘤細胞和腫瘤周圍乏氧細胞被殺死。該療法能有效治療腫瘤,並有防止腫瘤複發和轉移的作用。
【適應證】各髒器的實體性惡性腫瘤(包括原發和轉移腫瘤病灶,圖10-4-4)。
CT引導下植入125I粒子(A),治療後腫瘤縮小(B)
【禁忌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估計生存期不超過半年、有廣泛遠處轉移和腫瘤處於潰瘍惡化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