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優點在於陰陽兩曆兼顧後,既重視月球的盈虧周期性變化,又照顧寒暑節氣。因年、月長食都是依據天象依據地球繞太陽運行和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所以叫陰陽曆。在我國,這種曆法起源於夏朝,習慣上叫夏曆。我國於1912年采用陽曆以來,仍然保留夏曆,與陽曆並用。所以我國的日曆上除以陽曆為主外,也還附帶印著夏曆哩。
我國曆法的製定具有十分悠久的曆史。我國目前與陽曆並用的夏曆,從夏朝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夏曆經過一百多次的改革,其中重大改革有五次,元朝郭守敬製定《授時曆》,是第四次重大改革。經過不斷地改革,我國曆法比較精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崇禎帝並不重視科學技術。可是,曆法的製定是有關他統治國家的大事。曆法裏麵講到許多天象,他自稱“夫子”,受“天命”統治人間,天象“預告”人間禍福,和他的統治密切相關,所以與以往的每個朝代一樣,曆法的製定也引起他的關注。
崇禎帝見到了徐光啟修改《大統曆》的奏章,《大統曆》出現了顯著的誤差,許多數據與天象已是不相符了,那就不能一成不變照抄古曆,應重新觀測天象加以訂正、修改。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要選擇一個吉日良辰,如果照抄不改,曆法有錯誤,吉日豈不變成不吉了嗎?
崇禎帝知道徐光啟對曆法是很有興趣,也有所研究。二十多年前,徐光啟曾向利瑪竇學過西洋曆法,也同龐迪我(西班牙人)、熊三拔等人討論過西法。徐光啟曾於1610年用西法推弇預測過一次日食,結果和實際發生的日食相符。這樣#徐光啟改曆的計劃很快得到崇禎皇帝的批準,五月十三日,崇禎帝下旨成立曆局,由徐光啟負責。
觀測天象和製定曆法的工作,一向是由欽天監的台官主持的。由於台官墨守成規,推測一般都不準確,所以崇禎才下令在欽天監之外,另設曆局,曆局與欽天監合作,作為修訂曆法的專門機構。從杭州調來李之藻協助徐光啟,還把西洋傳教士龍華民(意大利人)和鄧玉函(瑞士人)請來,翻譯西洋曆法和測算方法。
為了曆局早日開局,徐光啟日夜忙碌,擬訂計劃,籌劃經費,研製儀器,建造觀象台,物色曆官和選用天文生等。在儀器研製方麵,徐光啟曾提出研製觀象台上必備的十種天文觀測儀器。這些儀器,有的是我國古代就有過的,例如用作測日影定白晝時刻的日晷,用作觀測星象以定晚上時刻的星暑,用作測定星象位置的渾儀。有的是按照西洋天文理論或以後請德國傳士湯若望製造的,還仿照了天主教士利瑪竇贈送我國明朝政府的那架望遠鏡,重新安裝了三架天文望遠鏡,仿造了三座自鳴鍾。
為了配合欽天監更好地修訂曆法,徐光啟還廣征人才,不管原來有無官職,隻要有誌於改曆而且有真才實學的人,或者善於講解數學理論,精於觀測天象和準確計算或者巧於研製天文儀器,一概量才選用。過了一段時間,選取了3名曆官,並且招了幾名能繕寫會計算的青年,作為曆局的天文實習生,邊學習,邊參加修曆工作。為了觀測天象的方便,徐光啟還專門修築了兩個觀象台。
經過3個多月的籌備,曆局已初具規模。崇禎二年(1629年)九月整個曆局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崇禎二年九月二十二日一大清早,就有幾頂轎子停放在剛剛修葺一新的書院門前。人們匆忙地進進出出,像有什麼大事在這裏進行。曆局在今天錢要開局工作了!
徐光啟早就有修改曆法的想法和建議,也曾為修改曆法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和傳教士一起研製了一部分天文觀測儀器。但是,一直遭到朝廷中一些保守官僚的竭力反對和百般阻撓。現在十幾年來的宿願終於實現了。雖然他已年近七旬,但是,徐光啟全力以赴投人這項工作。所以,今天簡單用了早點,就徑直來到曆局,準備歡迎受聘來參加修改曆法的天文學家和官生。
應聘參加修改曆法的人員有:西洋傳教士龍華民,(1559至1654年,意大利人)和鄧玉函(1576至1630年,瑞士人)欽天監選派來的台官戈豐年、周胤、劉有慶(他們負責曆法推算),劉承誌(負責守時)等。另外,還有從欽天監調來的天文實習生周士昌、薛文燦、劉崇儒、朱光燦、朱國壽等。
等到所有的人都坐定以後,徐光啟先對前來協助修改曆法的同仁致意,接著把他的修改曆法計劃向在座的人員作了說明。
他說“更新法,立新義”,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唐朝天文學家製訂《大衍曆》時,用了7年時間才編成初稿。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製訂《授時曆》時,編了10年時間才進呈皇上禦覽。自從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曆法,漢朝的《太初曆》頒行至今,我國正式頒行的曆法有五六十部之多。我們現今通行的《大統曆》是承襲元朝郭守敬等製定的《授時曆》,當時所采用的基本天文數據大多數都是經過精確測量過的,是當時先進的曆法。但是,沿用至今已有350多年之久沒有作過絲毫的變動。《授時曆》原來共有100餘卷,留存到今天僅有幾卷,殘缺不全,許多工作我們必須重頭做起。”徐光啟呷了一口茶後,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