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神宗對徐光啟始終是“用其人而不用其言”,兵要他選練,卻又不管各方麵對他的練兵工作的阻撓。兵器缺乏、糧草不足,新兵又無來源,種種實際困難解決不了,使練兵計劃變成有空名而無實效。剛訓練4個月,兵部就把這支“得勝兵”的一部分開赴前線。麵對著這一現實,徐光啟對選練“得勝兵”已經心灰意懶,曾幾次上書稱病辭職。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徐光啟的要求得到批準,他把軍隊和財物移交後,回到天津種試驗田去。

後來,有人告訴他,經他訓練的那支軍隊,戰鬥力很強,出關作戰中曾屢建戰功,尤其是在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戰役中,隻有這支部隊打過一場硬仗。這話一點不假,徐光啟選練的那支軍隊,由於技術上訓練得法,又有忠義愛國思想,所以戰鬥力比別的部隊強。

在這次練兵實踐中,徐光啟還留下了《徐氏庖言》、《兵事或問》、《選練百字括》和《選練條格》幾部軍事著作。

金兵主力攻破沈陽、遼陽以後,形勢更為嚴重。於是,天啟元年0621年)四月,徐光啟又從天津被召回朝廷。

徐光啟回京後,吸取他練兵計劃失敗的教訓,把他的軍事思想逐漸轉向“器勝”方麵,竭力主張多築炮台,多造西洋大炮,以便加強京城防守。結果,因為和兵部尚書崔景榮意見不合,禦史邱兆麟也排擠他,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徐光啟又一次心灰意冷,請病假返回天津。以後獲準“冠帶閑住”。

就在1629年初,徐光啟還向崇禎請求訓練三五千兵,以便緊急出擊敵人,結果也沒有回音。

他的這一切軍事主張都沒有能夠實現,因此,他對自己能否再參與軍機大事已喪失信心,而且,他覺得自己本是文人,對戰事不負什麼責任,還是不管軍事為好。可是,當他想起少年時代祖母常同他講的抗擊倭寇的事時,又決心不顧個人的得失,繼續出謀獻策。

他一麵想著這些事,一麵開始寫起奏疏來。

一月初四,崇禎帝在平台召集大臣們開會,憂心忡忡地說:“金兵主力進逼京師城下,你們有何退兵之計,各宜陳奏。”

一開始,內閣兵部4位大臣紛紛向崇禎帝建議派兵出城紮營。

徐光啟坐在一旁暗想:軍隊出城紮營,城靠老百姓守衛,而守城需用火器,他們從來沒有訓練過開槍開炮,怎麼能守城呢?徐光啟又聯想到1621年遼東經略袁應泰守衛遼陽時,命令軍隊在城外布陣,迎擊敵軍,最後以大敗而告終,袁應泰本人也燒死在城樓上。而1626年1月努爾哈赤率兵13萬圍攻寧遠時,守將袁崇煥不出一兵,據城堅守,當金兵靠近城牆時令士兵發炮猛轟敵軍,金兵潰退,死傷達17000餘人,打了一個大勝仗,這就是著名的寧遠大捷。努爾哈赤本人在這次戰事中也受重傷,不久就死了。城外安營,城內守禦,兩相對比,“守城為上”。徐光啟最後得出這個結論後,立即向崇禎帝陳述自己的主張,又從衣袖裏取出昨天連夜寫好的守衛京師的奏疏,雙手呈奏給崇禎帝。

崇禎帝接過奏疏,細看過後,便決定采納徐光啟的守城計劃,並下旨徐光啟協同料理守城事務。

徐光啟接受這一任務以後,他首先組織軍隊。他提出了組織“車營”辦法。這種車營編製是:4000人為一營,其中士兵2000人,隊兵2000人;每營配備雙輪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共300輛;西洋大炮16門,中炮80門,鷹銃100門,鳥銃1200支。接著,他又訂出《守城條議》,條款規定有守城紀律兵力配備、火藥分配、殺敵賞格、嚴查奸細等18條款。他又請來西洋人陸若漢、公沙的西勞等做技術顧問,仿造西洋大炮。這種大炮炮身有一丈長,用銅或鐵製造,炮筒粗達三四尺,炮口直徑3寸,可裝火藥數升,炮彈直徑和炮口一樣為3寸,重量四斤,用精鐵製成。

此外,還裝填碎鐵碎鉛,一同發射。炮上裝有地平盤和標尺,作為瞄準器,按要求的方向和距離進行瞄準。大炮製成後命名為“大將軍”,並委派官員祭炮。這種大炮具有許多優點,速度快,射程遠;有瞄準器,命中率高;破壞力大,殺傷力強,一炮能打穿城牆、殺傷千百人。火發彈飛,二三十裏地以內,殺傷力極大,其碎鐵碎鉛射程更遠及五六十裏。每門大炮重達1500到2500公斤,運送時,可以裝上車輪,用馬拉動,進退方便。

徐光啟一麵全力擔負起鑄炮造火藥工作,一麵還親自上城樓部署火器和兵力,觀察敵人的動靜,與將士商議防守和出擊的方法。

有一天,徐光啟冒著風雪來到城北德勝門城樓上,用望遠鏡仔細觀察駐紮在城外的金兵營地。他找了幾位將領一起策劃,得我方的防禦工作已準備就緒,而敵軍沒有再增加援軍,打算用大炮去誘敵深入,殺他一陣。第二天上午,風止雪停,是一個好天氣。隻聽見3門大炮同時向金兵營地轟擊。可是金兵沒有一人傷亡。金兵見明軍的大炮如此不中用,有的冷笑,有的嘲罵,更有的直著嗓子吼著。他們叫喊了一陣之後,便毫無顧忌地向城牆擁來。徐光啟看到金兵距離城牆隻有一二十丈,便揮動手上的令旗,一聲命令:“放!”頓時架在城牆上的大炮連同火銃同時發射。炮聲、槍聲響成一片。刹那間,金兵的隊伍沒人一片火海,金兵被殺得血肉橫飛。從此,金兵不敢再攻打北京城了。二月十三日,金兵.全部撤回關外。北京城解圍了。

北京城解圍後,徐光啟回禮部仍任原職,開始集中精力搞天文曆法研究。

根據欽天監報告,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初一已正三刻(上午十時三刻)至午正一刻(中午十二時一刻),北京地區將會看到日偏食。

五月初一這天,晴空萬裏無雲。太陽離地平線一竹竿高(約上午七時),欽天監的官員們一個個地登上了觀象台。這座觀象台,坐落在北京東城泡子河城牆上,建於元十六年0279年),是我國著名的古老觀象台。台上設有渾天儀、簡儀和圭表等天文觀測儀器。台下的房屋是研究天文,整理觀測資料的地方。

欽天監的官員登上了觀象台以後,便緊張地忙碌著,準備觀測日食。有的擦拭著用來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日晷,有的把室內的漏壺搬到觀象台上來,有的則搬出幾隻盛滿清水的臉盆,以便人們觀測水裏的太陽倒影,避免肉眼直接觀看太陽受到陽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