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徐光啟與利瑪竇(3 / 3)

由於徐光啟積極宣傳推廣,不幾年,上海、鬆江、嘉定一帶,農民競相栽種,後來,在長江下遊地區廣泛種植起來。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啟守孝期滿。這時,他得知利瑪竇在北京病逝,所以馬上趕回北京。回京的頭一天,他還親自動手做了兩隻小木桶,裝滿濕土,栽上甘薯秧苗,讓隨同人員帶到北京,在北方種植。這樣,甘薯種植逐漸在華北推廣開來。

經過多年種植,徐光啟把自己栽種甘薯的實際經驗加以總結,並總結了甘薯的優點,提出了“甘薯十三勝”。第一,一畝可以收獲數十石。第二,色白味甜,在各地的土產中,它是最出色的一種。第三,它的營養價值高。第四,繁殖快,剪藤就可作種。第五,枝葉爬在地上,生根,風雨不能損害。第六,可代替糧食當主食吃,能夠救災荒。第七,可以當果實,作祭品或宴會時用。第八,可以釀酒。第九,曬幹收藏起來磨成粉作餅,非常甜。第十,生熟都可以吃。第十一,用地少而得利多。第十二,春夏下種,初冬收獲,枝葉極為茂盛,雜草也無法在中間生長,隻要培土,不用耕鋤,用不著花費多少勞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收成。第十三,根紮得很深,就是葉苗被蝗蟲吃了,還能照樣生長。

後來,徐光啟在實踐中補充整理,把它刻印成書,定名《甘薯疏》,贈送親友,也讓書店代賣,用來宣傳推廣和指導。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卻是他編寫《農政全書》之前的一本重要的農業科技著作。

總起來說,徐光啟這一時期對於農學的研究和試驗,因受個人財力物力的限製,還隻是小規模的。他的科學試驗中,特別著重南種北移或北種南移的問題。他用自己的試驗,打破了傳統農學上的狹隘的風土說和各種保守觀念。

徐光啟在翰林院和在家守孝的六年,是他科學研究活動的最旺盛時期。他對有關時務政策的探討和建議,對於西洋科學書箱主要是數學書籍的翻譯和研究,對於農學的研究和農業科學知識的宣傳,都屬於他這一時期最卓越的成就和貢獻。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徐光啟托病請假來到天津。當時,天津是軍事要地,還不是大城市。徐光啟到了天津衛後,不顧勞累,便要朋友陪他去看看所購買的農田。

這片荒田是徐光啟事先托朋友勘察買到的,有好幾千畝。荒田在海河南邊,原來有人在這裏開墾過。一眼望去,荒草有兩尺來高,再向東望去有一片蘆葦。

在察看荒田時,徐光啟詢問了一位放牧的老人,才知道這裏曾種過水稻,但因為臨近海灘鹽堿大,水稻不長。又因為水利失修。遇到海河發大水無法排澇,終於荒蕪了。

徐光啟察看荒田回來後,便與朋友著手進行農業試驗園的規劃。徐光啟繪製好了圖紙,打算在靠近海河的地塊種水稻,但必須修築一條堅固的圍堤,以防水澇。天旱時,還必須配上水車,以取河水抗旱。接著,徐光啟指著離海河較遠的小山丘,說那裏地勢較高,取水不太方便,可以種植小麥、高粱、玉米、豆子等耐旱作物。

徐光啟在這片荒田裏主要是試種水稻。他先組織勞力深翻土地,然後再平整好。比較艱巨的工程是挖渠排水和用來澆灌。為了減少鹽堿的危害,他苦思冥想,最後也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後來,他請來協助他經營這片田地的老伯阿鬆,給他介紹了上海、金山、奉賢一帶築渠挖溝來衝掉鹽堿的經驗。

徐光啟按照阿鬆伯介紹的經驗,先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規劃好用地。他計劃試種水稻的200畝土地,分成10塊長方形田塊,每塊又分成10小塊,每小塊兩畝。兩長塊田地之間挖一條水渠,用來引水灌溉。四長塊地中挖一條排水溝。他們白天灌溉,夜裏排水,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田裏的鹽堿便逐漸衝得差不多了。

第一年,徐光啟按照南方種水稻的經驗,施肥過多,水稻瘋長而不結穗,幾乎顆粒無收,結果還不夠稻種。但是,徐光啟並沒有灰心絕望。第二年,他又繼續試種水稻。由於采取了一些適應北方的技術和措施,選用早熟品種,改進施肥方法,秋後,每畝收穀一石五鬥,收成一般,這大大鼓舞了徐光啟。徐光啟在北方試種水稻,產量雖然不高,但也是獲得了初步成功。第三年,他又種上水稻。夏天,稻子一片綠油油的,長勢非常喜人。可是,有一天徐光啟來到稻田一看,發現幾塊稻田裏的禾葉被蟲咬了,輕的缺個口,重的幾乎全部吃光了。徐光啟非常憂慮,上百畝稻要毀於蟲手了。怎麼辦?怎麼辦?

就在這時候,一位老漢來見徐光啟。他是江蘇無錫人,從小在家種田,是個幹莊稼活的行家。他們倆一起來到田裏。老漢一看就說:“這是蝗蟲在作怪。你別小看蝗蟲這東西小,危害可大啦!蝗蟲剛出生的時候,像粟子那樣大,不大活動。幾天以後,就長到三四分長,好像蒼蠅,一群一群地蹦跳,這叫蝻。再過幾天,長到約有四寸長時,樣子像蚱續,能夠飛了,成群地飛,這才叫做蝗蟲。飛到田地裏,就不停地吃莊稼苗。再過幾天,在地下產卵,18天以後又長成蝻,蝻又長成蝗蟲,繁殖得很快,夏天時每隻蝗蟲可繁殖300多隻。它們對莊稼危害極大,飛到一個地方吃光了莊稼,就又飛到另一個地方。

聽到老漢說蝗蟲這麼厲害,徐光啟急切地向老漢請教治蝗的方法。老漢說:“第一,可以用掃帚撲打會飛的蝗蟲。第二,可以把鴨子放到稻田地,讓它們吃幼蟲。第三,清除雜草,防止蝗蟲孽生。第四,把浮在水麵上的卵囊撈出燒掉。第五,搜尋蝗卵,防止來年再發生蝗災。”老漢話剛說完,徐光啟連聲稱讚。他吩咐雇工馬上動手撲打蝗蟲。沒多久,蝗蟲控製住了。

後來,徐光啟寫了《除蝗疏》的奏章,獻給新登基的崇禎帝。他建議皇帝下詔,讓農民在冬天挖掘蝗卵,由政府用糧食換蝗卵,用數石粟換一石蝗卵,以根除蝗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