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徐光啟過兩天便要跟著趙鳳宇一家到廣西潯州(即今廣西桂平),今天晚上正在油燈下縫補那兩件已經破了幾個洞洞的長衫,以便在路上替換。這兩件長衫還是來到廣東以後,趙家給他縫製的。1588年,徐光啟從安徽來廣東時,上身隻穿一件單衣,下身還隻穿了一件短褲。來到廣東以後,雖然家庭教師有一定報酬,但他總是按時把所得到的薪金全部寄回家去,貼補家裏,這樣就無力添補衣物了。因為趙鳳宇有時要徐光啟跟著外麵跑跑,便叫了裁縫給徐光啟做了兩套長衫。八九年來,徐光啟一直是穿著這兩套衣服,已有不少破洞洞了。

孩子們也不忍心耽誤徐光啟的時間,就再也不去打擾他。

徐光啟跟趙鳳宇去廣西,在那裏呆了一年多才返回廣東。沒多久,他又上順天府(今北京)參加鄉試,求取功名。

八月八日早上,各縣、州、府的應試秀才都齊集京城貢院門口,徐光啟也很早起身來到考場等候。

考舉人比考秀才嚴格得多,就試者聽到3聲炮響以後,便紛紛進人貢院。貢院內,大堂東西兩側是管理考試的人員居住的;大堂後部供考官居住;貢院內兩旁建有單人宿舍,供考生居住,應試者按考試的編號找對號舍人考。考生進入號舍,便被關在這小房子裏,不準外出,要一連考3天。

明朝的科舉製度規定,以《四書》、《五經》裏麵的內容命題,並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依照朱熹的《四書集注》,不能隨便發揮。這束縛了人們的聰明才智,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壓製了思想,使人脫離實際。

徐光啟20歲考上秀才以後,一直以教書授徒為業。他一麵教書,一麵利用時間刻苦自學,持之以恒,從不鬆懈。這樣刻苦好學的青年,理應早得功名才是,但是,徐光啟在這15年間每3年都回家鄉參加鄉試,這樣的考試,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每次落第的原因很明白,因為徐光啟是一個愛好實際學問、愛好科學的青年,不願意浪費時間去學習八股文。可是,那時候,政府隻會空談玄理,不注重實學,反對科學,那些批閱考卷的試官們都看不+他的文章和學問,這樣徐光啟到35歲仍然是個窮秀才,以教書糊口。這次來順天府應試時,曾有幾個同伴勸告他,考試時要按規定答,必要時還要寫些恭維朝廷的話。可是,徐光啟堅持自己的主張,仍然借著這次考試的機會,在文章裏把這幾年來遊曆江蘇、安徽、廣東、廣西等地時,同農民、手工業工人、運河上的運輸工人和西洋人接觸時的所見所聞,以及一些憂國憂民的想法,要求改革製度、學習科學的建議,都寫了下來。

那些在鄉試中協同主考官批閱考卷的同考官,看到徐光啟的文章是講些天文、地理、數學、水利、農商、物理等科學知識和技術,這些東西對隻會談經的同考官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因此,同考官老爺們都認為不是正路文章,有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有的吹胡子瞪眼睛,有的甚至拍案大罵:“反了,反了!”於是,他們便信手拿起朱紅大筆,在徐光啟考卷上批了一個“閱”字,丟在一旁。

在發榜的前3天,同考官把這次錄取的名單和試卷都整理好,呈送主考官最後審閱核準。

主持這次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官員焦竑。他為人正直,注重實學,重視培養真才實學人材。他知道,前幾次鄉試所錄用的舉人多數是讀死書,專學八股,專寫空話的書呆子。焦竑這次被神宗皇帝委任為順天府鄉試主考官,他決心不辜負皇上的重托,趁此機會為國家選拔出真正的人材來。可是,當他審閱同考官送來打算錄取的試卷之後,連連歎息說:盡是些空疏的詞藻和玄虛的性理、華而不實的文章!”

這天傍晚,焦竑吃飯不香心事重重。白天閱卷的事,一直牽掛在他心頭:“難道這麼多秀才,就挑不出一個名副其實的第一名來嗎?”

吃過晚飯,他差人將陳主考官請到家裏來磋商。陳主考也是在翰林院任職,與焦竑一直配合得很好。聽說焦竑正在為錄選考生的事發急,便跟著來人趕到焦家。

焦竑見陳主考如約前來,十分喜悅。寒暄一陣以後,便說:“唐朝文學家韓愈說過,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有道理。”

陳主考今天也審閱了一部分試卷,與焦竑頗有同感。聽了焦竑這話,他直言不諱地說:“古人說的話是對的。人才是有的,問題恐怕就出在挑選人才的人身上。”焦竑拍拍大腿猛站起來說道:“陳主考高見。這麼多的秀才當中必定有不少有才華的人,這就需要有伯樂才行呀!”焦竑在屋裏踱了幾步,坐下來繼續說道:“現在,阿諛奉承成風,考生大多為了迎合考官口味,盡作些玄談的文章。但也許還是有人,會寫出真知灼見。這樣的試卷,恐怕在第一關就被擋下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倆親自將試卷全部複查一遍?”“正是這個意思。”

第二天一早,焦竑兩位主考官就來到貢院。一個上午過去了,他們還沒有發現好試卷。下午他們繼續審閱。直到黃昏,他們才發現了一份與眾不同的試卷。這份試卷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事業心,盡講些農學、學習西洋科學技術的事兒,文辭優美。焦竑捧著試卷看了又看,愛不釋手,提筆在徐光啟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立為第一名。

徐光啟這次以最高的名次高中舉人,就他的學識來說固然不出意料,但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兒子得中解元卻很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