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什麼地方?”他又問這位青年。

“烏泥涇。”年輕人回答。

“這麼說黃婆婆就是你們這兒的人了?”

“是的。”

徐光啟心想,難怪這裏的紡織業如此發達。

“請問黃母祠在什麼地方?”徐光啟接著又問道。

“就在那河邊的林子裏。”年輕人說著,一邊用手指著一片樹林。

徐光啟姐弟倆順著年輕人所指的方向,急急走去。

黃母祠坐落在一片大樹參天、翠竹環抱的林子裏,門前還有一棵百年老杏樹。

祠院坐北向南,是一座三開間兩進深的江南農村平房。白天祠院的大門敞開著,讓人隨意進出瞻仰。正廳供奉著黃道婆的塑像。黃道婆身體粗壯,前額皺紋很多,頭紮花布巾,手拿棉花枝,樸實、慈祥、堅毅,使人感到很親切。她左右兩旁有兩個女童,分別拿著紗錠和布匹。

徐光啟姐弟倆走進祠院後,先是來到黃母塑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然後請看管祠院的一位老大爺介紹黃母。老大爺見到徐光啟姐弟倆對黃母這般景仰,十分熱情地把黃道婆的一生從頭到尾講了—遍。

黃道婆處在南宋末期(約1245年),生於鬆江府烏泥涇鎮的一個農民家裏,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紡織技術的太革新家,對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由於家裏很窮,黃道婆的父母便把她賣給人家做童養媳。她受到公婆和丈夫的虐待與折磨。白天下地種田,晚上紡紗織布,還經常挨打受罵,吃不飽飯,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說到這裏,老大爺有些哽咽,眼也紅起來,阿秀更是淚流滿麵。老大爺擦了眼睛,接著往下講。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一天,夜深人靜,她悄悄地逃到黃浦江邊,苦求將要起錨的船家,搭乘海船背井離鄉流落到海南島南端的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州是當時棉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這裏的黎族婦女都會紡紗織布,並且創造一套包括扡、彈、紡織的工具。

那時,黃道婆隻有18歲,在崖州舉目無親。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人,不但在生活上給予照顧,並將棉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黃道婆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日子一年年地過去了,黃道婆的頭發成了白發,臉上也留下深深的皺紋。她熟練地掌握了製棉、紡紗和織造崖州被的先進工具和技術,成為一位棉紡織技藝高超的能手。

她在崖州生活了30多年。受到黎族人民無微不至地照顧,黃道婆的生活一直過得很好。但是,她總也忘不了她那貧困的家鄉,非常想念家鄉。1295年?1296年間,她告別了30年來親如手足的黎族姐妹,帶著黎族人民創造的先進棉紡工具,從瓊州搭乘海船返回闊別多年的家鄉烏泥涇。

老大爺稍微休息以後,又接著說道:黃道婆回到家鄉以後,把自己在海南島所學到的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鄉親,還發明了不少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老大爺指著掛在牆壁上的那些工具說廣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黃母的貢獻,人們把她所有的發明創造實物都保存下來,掛在牆上給人參觀學習。”

徐光啟姐弟倆往四周的牆壁上一看,見牆上掛滿了棉紡織工具。他請求老大爺再給介紹一下那些工具的妙處。

老大爺點點頭說:“好吧,讓我從掛在東牆第一件工具講起。那是攪車,用於軋棉。以前剝棉籽都是用手,速度非常慢。自從黃道婆發明了這件攪車以後,乳棉的速度提高幾倍。車是由一根小直徑的鐵軸,和一根大直徑的木軸做成的,由於軸的直徑不同,速度也不同,把籽棉放到兩軸之間,兩軸作回轉方向相反的轉動,棉籽被擠出來留在後方,棉纖維被帶到前方。”接著,老大爺又指著另一件工具說:“這第二件是彈弓,用來彈棉花。過去我們這裏隻有一尺半長的小弓,黃道婆創造的這彈弓有四尺來長,彈棉花又快又好。”

徐光啟指著西牆上掛著那一架與祖母所用的一模一樣的紡車,讓看管祠堂的老大爺講講。“那是件三維式腳踏紡車,這是黃道婆的一項重大的創造發明。根據古書記載,我國元朝以前所用的紡車,是單維式手搖紡車。黃道婆把手搖式改為腳踏式,單維變為3根,能同時紡織3根紗,使效率提高了3倍。”老大爺說著,麵帶欽佩的樣子。

聽到這裏,阿秀小聲地說:“真了不起呀!”

盡管阿秀小聲地讚歎,仍被老大爺聽到了。老大爺說:“黃道婆的了不起的功績還不止這些。在織布工藝上和方法上,黃道婆還教人配色,綜線配花,織造被麵、手巾、衣帶等,織出的各種花紋方案,技術非常高超,深受歡迎,馳名全國。這時,阿秀插嘴說:“對了,我奶奶還教我唱過一首歌謠:黃道婆,黃道婆,教我紗,教我布,

時候不早了。徐光啟和姐姐阿秀,告別了老大爺,匆匆地到鎮上去買東西。

但是徐光啟腦海裏仍在回想著。他想,一個受欺淩的七仙女能做出如此重要的貢獻,肯定是非常勤奮,刻苦鑽研。這點對徐光啟印象是深刻的,對他後來科學上有所建樹,也是有很大影響的。後來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中曾對黃道婆的事跡有所記載。

徐光啟想著,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鎮上。姐弟倆買了豬、牛骨頭以後,隨便吃點東西,便往回趕路了。

“哎呀,阿弟!我們走錯路了!”阿秀突然驚叫起來。

“阿姐,我們並沒有走錯路。這樣可以路過龍華鎮,我們可好好逛逛。”徐光啟回答說。

阿秀高興地說:“你還真有點子!”

徐光啟說:“到了龍華鎮以後,你盡管去遊玩龍華寺,可我要爬龍華塔,這要替我在阿爸、阿媽麵前保密。”阿秀說:“行。”

姐弟倆就這樣高高興興來到了龍華鎮。

龍華鎮是個郊遊的好地方。那裏不僅以桃花著稱,更有龍華寺、龍華塔和龍華花園吸引著遊人。“三月十五春色好,遊蹤多集古禪關,浪灘載得鍾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

這是古代詩人描寫春遊龍華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