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嶺南作家們在幹什麼呢?他們沒有迫不及待匆匆去追蹤這兩股文學思潮,而依然是堅定地將目光投向現實的大地。
嶺南作家的當代性寫作,有自己的優良的傳統。“文革”前十七年,歐陽山的《三家巷》展示了民族民主革命波瀾壯闊的情景,以及極精致的人性、情性描繪,曾經風靡國人。之後陳殘雲的《香飄四季》,珠三角人民建設新農村的熱切願望與嶺南水鄉風情的天然彙融,也成為嶺南文學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中間還插進了於逢的《金沙洲》,盡管作品更多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同一性”觀念,但作家對現實變動傾注了較大熱情,僅此,還是可愛的。這部作品會成為嶺南文學史研究的一個讀本。至於後來的 《無產者》的寫作,顯然是一部不成功之作。它與生活的理念與未來的行進離得越來越遠。
錢石昌、歐偉雄兩位青年作家,承繼了嶺南老一輩作家主流文學的寫作傳統,置其他文學思潮於不顧,在商品經濟運動與秩序初始階段,敏捷地感覺、感悟與把握它,寫下了新時期廣東反映改革開放現實的第一部長篇新作。也是中國當代文學最早抒寫改革開放開局曆史的最早長篇力作之一。
這裏順便再重申當年的一個看法:《商界》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之後,曾熱播一時,為嶺南電視劇贏得全國的聲譽,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但縱觀中國電視五十年,或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電視劇,能被國內業界與社會認可的廣東精品電視劇,仍然是《公關小姐》、《外來妹》、《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和平年代》五部。《商界》電視劇隻能算是半部成功之作。
嶺南文學當代性品格形成的“扛鼎之作”
由歐陽山、陳殘雲,中經錢石昌、歐偉雄,尤其是後來長篇作家不斷貢獻新作、力作,嶺南文學已經形成了自己較為完備的形態與特征。毫無疑義,《商界》出現的價值與意義,是不可磨滅的,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一部“扛鼎之作”。它也明顯區別於中國早期以至一直延續的以“官”、“權力”、“政治”為本位轉換的“改革文學”。
現在,可以對嶺南文學當代性品格作如下概括:
一、不特別回望曆史和注重曆史人物,不刻意揭示民族的種種劣根性與曆史積沉的疽癰,也不隻是置於現代社會新的經濟與文化背景、環境與氛圍,而是直麵時代的變遷與進步;
二、現實變動與固有傳統不再是唯一或主要的衝突性主題,更為關切的是現實自身的運轉與衝突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新的劣根性與疽癰,顯現批判的鋒芒;
三、社會活動的中心是人,政治與道德的評判不再是唯一的準繩,人生、人性、人文、精神、價值的優勝劣敗及其趨向是其根基;
四、創造一種具有時代新質的民族性格與人文性格,包括在觀念、思維、意識、精神、心理、氣質上的深刻影響,由此呈現出的主導性與多元性;
五、嶺南特有的地域色彩和風情,與現實人們在生存空間與精神層麵追求帶來新的元素、新的審美的融合,藝術上追求天人合一,又極具現代性、時尚性、前瞻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