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論素養的問題。廣東中青年作家在理論上究竟擁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理論上的準備?未專門調查過。但理論素養不足,這個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以前隻談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現在,整個時代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在豐富,在發展。此外,作家還應學一點和懂得一點社會主義經濟學及美學、社會學、心理學、信息學、係統學、未來學。大作家是大思想家,優秀作家是優秀的思想家,這是個真理。十八九世紀俄羅斯的不少大作家,都是民主戰士、思想家。思想淺薄、無理論素養的人,完全憑對生活的感受,就能寫出傑出的、優秀的、深刻的作品,可能性不大或者說非常困難。作家有一定的理論素養,表現生活的深度和力度就會出現新氣象、新麵貌。應鼓勵做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作家。多吸收、積累多方麵的知識。搞文學的人,要懂名著、文學史、批評史,各時代作家生活的環境、背景,在知識上兼收並蓄、包容含彙。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成為學者,但所有作家都應有一定的學問、學識水平。有了這些豐富的準備,作家的創造力量將是難以估量的。
廣東是否已經出現了一個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群呢?我認為現在還沒有。全國公認的是北京作家群、湖南作家群、陝西作家群(現在也出現了間隙的停滯)、北大荒作家群。江蘇有可能形成一個站立於全國的作家群。為什麼廣東未形成一個有影響的作家群?從單個講,全國公認的有影響的作家、作品數量不多;從整體講,整體的水平不是處在各方麵先進的地位。隻有在思想的水準和深度、理論的素養和準備、生活的積累和豐厚、知識的多能和深厚、作家藝術個性和風格的多樣(包括藝術才能)等方麵都達到了先進水平,才談得上形成了一個作家群。
要產生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群,我以為最少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對創作要實行堅強的、有力的、有抱負、有作為的領導。領導創作的有關部門要進入情況,進入創作的現狀,對如何指導創作應有個總體規劃。湖南作家群的成長、成熟與領導層有很大關係。他們的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保障,都有一些切實有力的措施,並對創作中的共通性的問題進行有益的討論,對不足、缺陷部分也主張展開同誌式的、平等的、實事求是的批評,這對創作是有力的推動。不僅是作協,有關的領導部門及新聞、出版、電視、廣播都要支持作家創作。二、要敢於樹尖子,鼓勵創作上的“冒尖戶”。對在全國有成就、有影響的中青年作家要“重獎”,通過樹典型、樹標杆的辦法使大家看到奮鬥目標,帶動更多人去登攀。三、作家本身要有誌氣,在理論素養、生活積累、藝術表現力方麵要有大的突破,或者說在這方麵真正動動“手術”,來個“綜合治理”,從狹窄走向開闊、從單一走向複雜、從淺陋走向深刻,創作才能打開新局麵。四、作家與評論家,創作界與評論界要同心同德、協力相攜,為廣東作家群走向全國而奮鬥。二者之間要多交流、通氣,共同探討創作上的成敗得失,不要光說褒揚的話,也不要光說貶抑的話,不要驕嬌,也不要泄消。
問:您認為廣東的中青年作家中會出大作家、大手筆嗎?
答:這個問題我沒有好好想過,準確地說,腦子裏曾閃過這個念頭,但考慮不成熟。現在,我隻能回答到這樣的程度:近期看不到這種前景;但廣東這塊土地,一定會孕育和誕生大文學家。在中國近代史的幾個重要階段,廣東一直得風氣之先,成就了一代偉人——大革命家、大改革家。現實的今天,廣東在全國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上:最早實行開放政策和設置經濟特區,毗鄰台港澳、東南亞,商品經濟發達,引進先進技術、先進文化便利。在這塊土地上,不隻會出大企業家、大管理家,還理應出大理論家、大哲學家、大作家。至於在曆史進行過程中哪一個具體階段出現,這取決於多方麵的綜合性的主客觀條件。“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兵”。廣東的中青年作家,應該具備向大作家、大手筆登攀的誌氣和精神狀態。
1984年11月4日急就於廣州南方日報社6號樓
(這是作者答《文藝新世紀》記者問)[3]文學評論·“廣派”文學批評的曆史與基本特征速寫“廣派”文學批評的曆史與基本特征速寫
在即將調離花城出版社之際,該社新任領導決定同意出版“嶺南文學評論叢書”,每年三種,三至五年出齊。廣東文學批評界為之興奮。並決定將我的《落潮之後是漲潮》這本集子納入“叢書”。感謝花城出版社成就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1987年9月10日,在佛山市化纖廠拍攝現場,我為廣東電視台“藝術長廊”專題節目《嶺南論壇立交橋》撰寫“前言”,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界,“京(北京)派”實力雄厚,“海(上海)派”呈崛起之勢,“廣(廣東)派”也日益顯示出自己鮮明的批評個性。謹此,我們以係列片的形式,集中展示“廣派”批評家的風采,就廣東新時期第一個十年和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文學,它的曆史、現狀及其走向,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