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成功的策劃(2 / 3)

丁少茸到濟南參賽同我13年前到省城參加演講比賽驚人的相同:都抽中了排列前麵的出場號碼!“其實我們組那個濟南的女選手也很有實力,預賽後所有評委老師就說了冠軍爭奪就看我們倆人的了。結果決賽抽簽時,我抽了個5號:當時懊惱得不得了;可那位抽出來以後更懊惱:她抽了個2號!比賽麼誰在前麵誰倒黴誰都知道,”

以前就知道丁少茸的性格既要強也很開朗。聽了丁少茸講自己“偶然奪冠”的時候,忽然又發現了丁少茸的性格的另外一麵:她很謙虛很懂得怎樣做人和怎樣麵對榮譽。誰不明白1000多歌手裏進決賽的一共才42人?誰不明白包括“梅花獎”得主雷岩在內的那屆評委們的眼光是多麼苛刻?誰不明白身為煙台藝校畢業的學生,丁少茸要麵對多少省城大專藝術院校的老師和學生們的“門第”競爭?沒有點兒實力能捧得全省第一的桂冠麼?但她楞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登上了“山東省通俗歌後”的寶座,讓自己的藝術道路延續著“永遠快樂”的新內容!

“永遠快樂”是朋友們給丁少茸的評價:她什麼時候也是嘻嘻哈哈地快樂著。就連那次得獎歸來新聞記者采訪她的時候,丁少茸依舊嘻嘻哈哈地大講她的“偶然”。可樂歸樂,真要認真說起來,她也會一臉誠懇地列舉一批人名:爸爸丁博民:煙台著名作曲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從小就“逼”少茸接近音樂也熏陶了少茸的音樂素養;王廷君老師:10歲小丁就跟老師正式學聲樂而且開始登台;李毅老師:1985年考進藝校後的老師,第一次獲得藝術獎“山東省中專藝術學校彙演一等獎”就是跟李老師的結果;煙台歌舞團現在應該稱煙台歌舞劇院的所有老師以及哥哥姐姐妹妹弟弟們:“沒有他們哪有丁少茸?”丁少茸始終誠懇地說。

但無論走到那裏,說起丁少茸“最後的年齡”參加青年歌手大獎賽,丁少茸總要提起我當年對她的“刺激策劃”:“沒有浩洋哥的激將,我真不一定去參加呢……”

5.我在湖南衛視連續“主持蓬萊”

一次偶然的策劃,讓我走進了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湖南衛視主持了6期節目。

2001年煙台蓬萊的“和平頌”活動之後不久,就有外地朋友陸續給我電話:“你在煙台抖擻的還不夠,怎麼又跑到湖南衛視去主持了那麼多期的節目?”

那可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的熱情幫助了我,我的導遊經曆幫助了我,我的新聞策劃技術幫助了我,讓我在一個很偶然的時間和事件中最終在僅次於中央電視台的衛視上“拋頭露麵”了。

因為和蓬萊的各級朋友們都很熟悉了,2001年的第二次“和平頌“活動中,市委宣傳部的朋友們就讓我幫助他們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當然,那些帶有“中國”“中央”“新華”“華夏”等等頭銜的新聞人們,還是要受到主要領導們的熱情接待的,我就是幫助接待一些看似沒有多少新聞報道實力的年輕新麵孔。

於是我結識了湖南衛視“湘妹出行”節目組的3個年輕記者:一個漂亮的女主持人和兩個更年輕的攝像記者。

本以為年輕人就是來看看熱鬧的,回去頂多能發個簡單的新聞通稿就不錯了。但是兩天下來,我卻發現3個年輕人是很認真的人:他們空閑時間都在認真討論著“怎樣把這樣好的蓬萊介紹給咱們的觀眾看?”

那天一起討論的我靈機一動:“我們能不能學習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中的旅遊短片?介紹蓬萊的景觀處處留下疑問,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熱心參與解答。這樣既能吸引觀眾,又便於吸引讚助:提高收視率和創收兩頭不耽誤呢!”

憑借著我當年做導遊打下的基礎和對蓬萊景觀的熟悉,當時的我真是來了靈感——後來的在場者形容我那天的策劃創意語言是“若江河絕而沛然莫之能禦也”。我說“我們的蓬萊可以這樣做節目的:比方說進入八仙雕塑前就可以質疑:為什麼何仙姑在八仙中位置是最高的?比方說走過‘振揚門’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質疑:這是水城的南門,那原有的東門呢?西門呢?比方說我們到了‘坤爻石’前就可以這樣質疑:誰能猜出這6塊石頭的排列象征著什麼?為什麼?比方說我們到了媽祖殿山門處也可以這樣質疑:為什麼門神腳下踩著一個海螺一個海貝而且裏麵各有一個男女小人?比方說到了‘避風亭’裏我們也可以這樣質疑:這裏最神秘之處是外麵海風越大裏麵越是一絲風也沒有。為什麼? 比方說我們到了‘海不揚波’匾額前也可以質疑:為什麼這塊匾額上的一塊彈痕破損被有意保留著?比方說到了‘臥碑亭’裏我們也可以質疑:蘇東坡這塊碑上的勒字為什麼越到後麵越大越潦草?比方說……”

那三個年輕的記者越聽越高興,等我緩一口氣停頓下來的時候,漂亮的女主持人首先雀躍了起來:“大哥,真得好好謝謝你了!”

於是後來的幾天裏,我便和3個湖南年輕人在蓬萊閣上上下下地忙碌了起來。於是後麵的幾個月裏,我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眾多朋友的調侃味道十足的祝賀電話:“浩洋你的主持是真要走出煙台走出山東走向全國了!”

我最高興的卻是蓬萊領導和朋友們的衷心謝意:“誰能想到咱們的浩洋給咱蓬萊辦了這樣大的一件事?”

唯一的遺憾是當時忘記“精心著裝”了:看著湖南衛視上我的大褲衩、無袖T恤的形象我暗自叫苦:“毀了我這個主持人的形象啦!”

6.我直播在煙台的籃球比賽

煙台第一次出現籃球比賽電視直播的時候,我很是自豪了一次。有朋友告訴我,開始現場直播解說的聲音出來以後:就有朋友質疑:這不是尹浩洋的聲音麼?這家夥什麼時候學會了籃球電視直播了?於是幾個朋友們打賭,結果更熟悉我也更相信我的這位朋友贏了:最後字幕上果然打出了“解說:尹浩洋(特邀)”的字樣。

朋友相信我。因為他說:尹浩洋想幹的事情沒有幹不成的,否則他不會去攬事!

這個說法得到了煙台籃球的國際裁判宋延平的證實:浩洋這家夥確實聰明。他問過我怎樣才能解說好籃球直播,我讓他好好學習籃球比賽規則首先保證別說說外行話,結果人家也就是看了一周的《規則》,結果上場了竟然能把“技術犯規”說得準確到位!

其實他們那裏知道我的辛苦?!

邀請我主持籃球比賽直播的是當時煙台電視台的主持人景然和王巍。他們知道我喜歡體育也和籃球界的朋友們熟悉,所以在煙台舉行的“四國女籃邀請賽”上首先邀請我做現場電視直播的解說。我雖然主持了不少電視節目和體育節目,包括1998年煙台市抗洪賑災現場直播的電視晚會我也是毫不怯場,但是體育比賽尤其是籃球比賽的內容之專業、節奏之緊張、“籃球之鄉”煙台觀眾之專業程度,都讓我感覺很緊張——實話我從事任何新聞專業活動沒有過的緊張。

1978年初上大學時老師看我個頭比較高讓我上場打了會兒籃球,但看我不會攻不會守簡單的三步上籃都僵硬的樣子就禮貌地把我請下了場——從那以後我很少接觸籃球倒是足球和排球成為了我的喜好。現在讓我要“真刀實槍”地電視解說籃球,我那裏有多少信心?但我的性格就是喜歡嚐試新的東西而且絕對不服軟——我總以為別的記者能幹的事情我也應當能做到。何況不喜歡的可以喜歡,不熟悉的可以熟悉——隻要是為了工作(也為了情誼——畢竟邀請我解說籃球的兩個記者一個是青聯老友一個是同行朋友)。

於是我緊急動員了起來——完全是自己動員自己:首先請教行家權威,然後大量查閱學習有關資料,再然後有針對性地準備交戰雙方資料,同時不忘記有針對性地詢問球迷和年輕朋友,問他們希望聽到怎樣的現場解說——這一切,又都是不耽誤晚報體育記者的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

於是後來有了我的籃球比賽的“處女作”。當現場比賽解說完成後,山東電視台的體育節目主持人張鵬一再追問我,“尹老師,你真的是第一次主持籃球直播?”

得到了肯定的答複後張鵬給了我最好的信任:以後在煙台舉行的其他籃球比賽需要電視直播的,張鵬再沒到煙台來主持過:“煙台有尹浩洋老師主持,絕對放心!”甚至後來的CBA比賽直播山東隊對北京隊的中央電視台5套現場直播他都沒到煙台來。

而我作為晚報的記者站在了電視記者的角度,自然也對我以後的體育報道起到了很好的舉一反三的促進作用:我後來全國得獎的《目擊:葉鵬用兵》就是因為我的獨特位置而“突發奇想”誕生的。

而我多次的籃球電視直播報道,也讓我更多地介入了煙台的體育界——這是我後來很多很深地策劃煙台體育新聞的重要基礎。

7.“報喜鳥”的“意外嘉賓”

1999年我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服裝服飾博覽會,“報喜鳥”集團的聚會上煙台報喜鳥總代理商劉東平介紹我的身份“尹浩洋,《煙台晚報》著名記者”,大家給了我禮貌性的掌聲。但當劉東平接著介紹說“也就是我們這次煙台的‘報喜鳥事件’的策劃者和報道者”的時候,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更猛烈的掌聲:因為此前全國的“報喜鳥”經銷商都通過電腦財務平台知道了煙台的“報喜鳥”忽然月銷售額成倍翻番的“奇跡”了。

1998年11月我們晚報刊登了一篇稿子,批評部分市民不文明,將國貿大廈的“報喜鳥公益傘”拿走不送回。我找到了“報喜鳥”煙台總代理劉東平——多年前他開始賣西服時我們就相識了。“東平,這消息絕對可以操作起來。”於是我們協商了一番,東平又向溫州總部申請了一批公益傘,然後我開始了後麵稿件的跟進。

我首先在晚報上刊登了評論《“報喜鳥”何時報喜?》

讓“報喜鳥”報喜本該是正常的事,但本報連續兩次刊登的“公益傘事件”卻讓我們每一個堂堂正正的煙台人感到了羞愧:真的有人為了點兒小利,連臉麵、名聲都顧不上了麼?

據說當初“報喜鳥集團”在煙台搞公益傘活動並得到批準時,是因為集團駐煙人員大力誇獎“煙台人善良、文明,連出租車司機都個個是拾金不昧的好人,外地人東西忘在出租車上的保證能找回來”!可現在的現實是人家搞了兩次公益傘活動,卻兩次傷了人家心:“報喜鳥”再怎麼給煙台人“報喜”?人活著總是要講究點兒“臉麵”的,那其實是一個人活著的“精神氣兒”。沒這股“氣兒”撐著,再怎麼是“大款”也打不起精神來。讓街坊鄰居看見你歡天喜地地拿回家把有著明顯“公益傘”標誌的人,不知那時你感覺自己是“有臉”還是“沒臉”——本該是大家都該享受到的東西,你卻獨自私吞了:這算不算從大家手裏偷東西?

一個人要講究“臉麵”,一個城市也要講究“臉麵”。前幾年一個外國客人到大連,恰巧接機的政府官員們沒碰上。出租司機便說:“今天我算是代表我們市長來接你了。”不僅免費送到政府,沿途還主動給外國客人當了回“導遊”,感動得“老外”見到薄熙來市長連聲稱讚“你們大連人太有素質了”!——一個城市的“臉麵”其實就是每一個市民的“臉麵”集合而成的,現在我們這座講了多年的“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的城市,怎麼會讓幾個不講“臉麵”的市民用“占小便宜”來讓“報喜鳥”“報不出喜”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