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仁義禮智信為德——再記書法家司景文(1 / 2)

文章《天人契合為之道——記書法家司景文》在《保定晚報·新聞周刊》上一經發表,我的“麻煩”便接踵而至,先是熱心讀者喋喋不休的電話,既而是好友的登門求證,他們眾口一詞:你所記述的書法家的境界這麼高,果有此人嗎?你過譽了沒有?真正的藝術大家不都是高高在上的嗎?不都是遙不可及的嗎?不都是玄妙異常的嗎?

我一時語塞,不知何以作答?隻好再次走近司老,希望揭開真正書法家、真正好書法的神秘麵紗。

司老說,我不是大家,永遠都不是什麼大家。我隻是一名書法愛好者,願意一輩子獻身於我的書法事業,樂此不疲。名人不屬於我,即使有點小名氣,也屬於國家、屬於群眾,如果不是國家給我機會,不是群眾這樣抬我,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不會有現在的充實和快樂。因此在書法上我得到的一切都會為了國家、為了群眾。

司老做的比說的更好,他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司老在第一時間組織保定市的愛心書法家、畫家舉辦書畫義賣活動,在圖書館大廈,在金色演播廳,在新一代生活小區。司老降價售字,隻要捐出50元錢以上便可取走他的一副字,要啥字寫啥字,立刻完成。短短幾天就籌集7萬元的善款,全部捐給了災區,奉獻了一片赤誠之心,大愛無聲。多難興邦,大災大難麵前,從司老等藝術家的身上,我讀懂了中國文人的風骨。

見高人不能交臂失之,很多人願意師從司老,拜求真經。2008年5月底,司老在南京、徐州等地舉辦書法巡回演出,因其獨特的書法魅力而被主辦方選為奧運火炬接力(南京站)的“榮譽工作者”,一位喜歡書法的億萬富翁折服於司老的藝術魅力,當即施禮拜師。

司老說,想當一個書法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書法家,課題很深。首先要有好的學識。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的脈絡層次和底蘊,要參透其中的精髓。因此,書法家往往都是大學問家。

司老說,要想寫出好的書法必須要有一流的人品。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能逃避社會責任,就像一個人不能生活在真空裏一樣,不能把名歸為自己。即使有念頭,也是可恥的。如果有行為,則是自私的。這是失敗的開始,是很危險的,是無以複加的倒退,不合乎客觀的規律。

司老說,一個好的書法家需要勤學苦練,需要時時刻刻地學,成名不成名都離不開學習,需要一輩子的執著和忘我的投入,要把學習的理念種在心上。司老說,我的想法就是書法不要拘泥於一種形式,哪家好寫哪家的,尊重傳統但不拘於傳統,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字無定型,法無定法,如果一種書法十年來固守同一個風格,那是很可怕的。如果有人說我的書法一周之內變化了數次,那才是對我的褒獎。

司老說,什麼樣的書法是好書法,我無法回答,其他的書法家也不好回答,因為人的審美觀不同,但是書法沒有具體標準不等於沒有標準,好的書法應該具備五個條件:立體感,節奏感,朦朧感,時空感,時代感。時代感指的就是創新。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生活,書法內涵離不開中國的傳統和土壤。書法的過程是對立統一的過程,如長與短、粗與細、疏與密,隻有對立統一起來,我們的書法才有很好的開始和結局。書法的過程不是比技巧,比的是學識、是修養。我的特點很簡單,也很傳統。我臨了很多的帖,我今天所寫的書法不但有古人的味道,也有自己的味道,如果沒有自己的味道就沒有了創新,在古人的作品上來回循環是沒有出路的。但我們又不能離開傳統,中國人愛吃中國的飯,是一種習慣。對書法的欣賞,是一種美學,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習慣,總的來說,書法如果沒有柳公權的味道就不精道,如果沒有顏真卿的味道就不富態,如果沒有趙孟頫的味道就不活泛,如果沒有歐體的味道就不雅觀,如果沒有王羲之的味道就沒有靈魂。王羲之是書聖,多少年來,王羲之的書法在書法屆中不但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而且是中國書法的靈魂,被永遠地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