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諺語也不知流傳了多少年,反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所謂“三百六十行”,是就各行各業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
俗話說得好:“敲鑼賣糖,各幹一行。”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說起行當,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祖師爺”製,所以有了“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這句話。一個行當供一位祖師爺,但也有幾個行當供一位祖師爺的。
傳說理發業的祖師爺姓羅,是個湖南人,名字已不可考,隻知是個窮道士。
傳說當年雍正皇帝為人冷峻凶狠,生性多疑。某日,一個太監為他梳頭時,雍正不知怎的突然覺得刺痛難忍,頓時火冒三丈,疑心太監有殺他之心,也不問青紅皂白,隨手就取了案頭寶劍,連申辯的機會都沒給就直接讓那名太監身首異處了。
第二天,雍正換了另一名太監給自己梳頭。這名太監嚇得手腳打戰,小心翼翼才撚起幾根頭發絲,就聽得雍正一聲吼叫。小太監還不知是怎麼一回事,隻覺脖子一涼,魂魄便歸了地府。
原來雍正的頭上長了幾個頭瘡,而且已經慢慢潰爛了,由於前一天沒梳頭,頭發跟頭瘡的膿液粘在了一起,小太監盡管小心翼翼,但還是扯到了頭發跟頭瘡的粘連處。雍正感到疼痛,頓時怒不可遏,他才不管其中究竟是啥原因,當下又一刀結果了這個小太監的性命。
如此這般過了幾天,服侍雍正梳洗的幾個小太監差不多都被殺光了,弄得皇宮上上下下人心惶惶,一片恐怖混亂。別處的太監生怕這種厄運會落在自己的頭上,便聚在一起商量了半天,最後請出太監總管給雍正進了一言:“皇上,這些奴才笨手笨腳的一時也調教不好,隻怕殺光了,一時找不到替手的。常言道‘高手在民間’,何不召集民間梳頭匠進宮服侍皇上呢?”
此時的雍正,已經幾天不梳頭了,頭上疼癢得異常難受。太監總管這話也正合他意,當下一個旨意下去:民間所有從事梳頭的、剃頭的,都必須主動來宮裏報到,替寡人分憂排慮……聖旨一出,惶恐之勢頓時從皇城內蔓延到了皇城外。頭一批被召進皇宮的梳頭匠,看到雍正皇帝凶狠的麵容、亂茅草似的頭發和膿液遍布的頭顱,別說動手了,就連看上一眼都手腳發顫,當場就暈了過去。結果或被處死或被發配邊關。一時之間,城裏的梳頭匠、剃頭師無不紛紛棄家而逃,奪城而出,有來不及逃的也趕緊改了門麵,不敢再做這個倒黴的行當了。
剃頭匠就這樣被絕了跡,雖然老百姓還可以生活,可雍正皇帝不好過啊。皇帝的煩心事一天沒解決,老百姓就一天別想安穩。果然,雍正又在太監總管的建議下決定找些民間小媳婦進宮給自己梳頭。
這一消息傳到宮外,頓時到處哭聲哀哀,家家驚慌,人人自危……這件事後來被羅公知道了。羅公是誰?羅公就是天子腳下、北京白雲觀裏的那個窮道士。本來他跟梳頭這個行當搭不上界,也沒有妻妹女眷,可羅公為人正直善良,不願意看到那麼多無辜的老百姓白白送命,便針對雍正的頭瘡冥思苦想起來。
羅公不眠不休,苦思了三天三夜終於研究出了一套方法。他想辦法製作了剃頭刀、刮臉刀和梳辮子用的攏子、篦子之類的理發工具,並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理發的操作方法。確定操作嫻熟無誤後,羅公就主動報名進了宮。
羅公帶著這套絕活給雍正梳頭按摩。他先用水潤濕了頭皮,然後一邊用攏子在頭皮上輕輕地按摩,一邊用篦子從頭發梢慢慢梳起。如此這般,雍正感覺不疼不癢很舒服。羅公再輔以藥粉塗抹,雍正的頭瘡最後竟然痊愈了。
雍正非常滿意羅公的手段,便下令所有的太監向他學習,也不再找那些剃頭師和小媳婦的麻煩了。這樣一來羅公就救了整個京城的剃頭業者,成了這個行業奉若神明、頂禮膜拜的對象。
後來羅公羽化在白雲觀,被敕封為“恬淡守一真人”。此後剃頭業便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定期還要到白雲觀焚香祭拜羅公。現在白雲觀東院內有一座石塔,據說那就是羅公的墳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