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爺爺,今天先生,交我們《隋史》,說的是隋煬帝三伐高麗的故事。”
“哦,那跟爺爺說說,讓爺爺考校考校你。”朱元璋一聽,便頓時來了興致,像平常皇長孫的那些講師們,講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自己也聽不懂,可這隋唐故事,自己門清啊,想那隋唐第一條好漢,李玄霸(為什麼不是李元霸,因為《說唐演義全傳》中,李元霸即李玄霸,為避諱康熙(玄燁)名,小說中改玄為元,以後都叫李元霸了),頭戴一頂束發烏金冠,兩根短翅雉毛,身穿一副鐵水穿成寶甲,坐下一匹追風白點萬裏龍駒馬,手執兩柄八百斤重的鐵錘。想那秦瓊秦叔寶。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嚐,黑白兩道都有朋友,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宋江。還有那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那個老妖精,還有銀槍亮馬俏羅成,都是自己喜歡的人物。
“那允炆就說說,隋煬帝,為什麼要三伐高麗啊?”朱元璋滿臉笑容的望著自己的孫兒。
“因為,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朱允炆立刻說出了,自己從老師那裏得知的內容。
“為什麼這麼說,是誰教你這麼說的?”朱元璋聽後一臉的肅然。
“是,先生,這麼說的,是隋煬帝是千古昏君。所以,隋煬帝楊廣三伐高麗是好大喜功。”朱允炆看著臉色逐漸多雲轉陰的朱元璋,小心翼翼的說道。
“哼,迂腐。”朱元璋怒斥了一句,看著自己長孫有些懼怕的臉龐,立刻換上了笑容,和藹對朱允炆說道:“允炆那,不要聽那些酸秀才說的,爺爺和你說說這隋唐的英雄故事。”於是,年邁的明太祖朱元璋,對著年幼的皇長孫朱允炆說起了,隋唐英雄傳。瞧了架勢,比京城茶館的說書先生,還要在行。
........
無論,朱元璋對朱允炆,說了什麼?我們都要理順下,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來打高麗?
在中國還在南北朝的分裂時期,高麗同時接受南北兩朝的冊封。典型的二五仔,有奶便是娘的家夥。(現在的Bang子建立的國家,不是自大,就是自負。這都是有原因的,他們祖先就是這樣,這樣基因已經遺傳了千年,是改不掉的。)
自南北朝初期,隨著匈奴、鮮卑等東北各民族的主體大量南下,中國東北地區出現了大片的真空地帶。高句麗王國趁機迅速添補了這一空白,通過征服當地各民族,建立起了一個勢力達到整個東北地區的強大帝國!高句麗民族民族頑強,西不服突厥、南不畏隋唐,以禮服之尚可,以力伐之萬難。
話說到了隋朝啊,高麗國這個Bang子先祖建立的國家,一邊向隋朝臣服,一邊向長江南邊的陳朝,當時隋朝的死敵聯盟,一起抵禦隋朝。隻是,Bang子沒想到,他遇到了隋文帝楊堅,這為讓中國從新大一統的皇帝。好嘛,隋朝起兵五十一萬八千餘人,把陳一鼓作氣給滅了個幹幹淨淨。如果現在高麗王要是乖乖的當個孫子,上上降表,也就可以了,可是Bang子這個國王,不虧是Bang子的老大,《隋書·高麗傳》說,高麗王得知隋平陳後大懼,立即“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致使兩國關係直轉急下。但是,文帝為了修養生息,恢複民生,忍了。可惜。高麗並不甘心,妄圖與突厥聯手侵犯隋朝。
文帝能忍,忍了也就忍了。可是現在換上的是楊廣,這個不能忍的主,在大業年間,隋朝已臣服了東西突厥,打通西域,征服西南,四方來朝,基本建立起了以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秩序。楊廣舉目四顧,唯有高麗仍不臣服,甚至還潛通突厥,阻礙東亞國家入朝,成為隋朝的心腹之患。不能忍了,要滅了你高麗。
迫使突厥臣服之後,隋煬帝便將征服的箭簇對準了桀驁不馴的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很難打,以至於以隋朝之力,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甚至最後隋朝的滅亡,也與這三次戰征的拖累有關係。
大業七年(公元612年),隋煬帝禦駕親征征遼東。
天子遠征,氣派當然不同尋常,用《隋書》裏的話說是:“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征遼大軍的人馬總共多達一百一十三萬之眾,這一百一十三萬大軍被分成二十四軍,每天出發一軍,每軍首尾相距達四十華裏,二十四軍如果連起來竟長達九百六十華裏。這還隻是戰鬥部隊,用於服務於這支大軍的後勤部隊更有高達二百萬之眾。如果把這一百萬作戰部隊,二百萬後勤部隊排成隊,足有三千餘裏。
直到今天,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還自稱是“三千裏江山”,可見,隋煬帝這三百萬大軍隻是排排隊,都能把整個朝鮮半島給排滿了。
煬帝之所以搞麼大的聲勢,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去排隊玩,而是為了嚇唬人,讓高句麗人看一看,天朝大國是什麼氣勢——“我們的軍隊,比你們的國民還多,我們光排隊就能把你們給擠到海裏去。你不投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