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向來都是找借口推辭不就,但此人乃龐德公舉薦,若輕言拒絕必遭致不滿,他隻好使用緩兵之計,再做打算。“承蒙黃老先生賞識,亮不甚感激。奈何家父家母不幸早亡,而兄長身在江東,此事需要稟告於他,亮不敢擅自做主。”
黃承彥摸著胡須,尷尬地笑了笑,“當然,當然,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長兄為父,自是需要向他請示。”
眼看情形有些不對,龐德公遂將諸葛亮拉至一旁,輕聲道:“孔明,黃承彥與劉景升可是連襟,且自身名望在荊襄文人中亦是極高,與他結親乃你之大幸,切勿猶豫。”
諸葛亮點頭應道:“恩師教訓的是。”
兩人議完複又坐下,諸葛亮拱手道:“時日尚早,兩位不妨留下來一同享用午膳,隻需稍待片刻。”說完,起身鞠了個躬,後退至廚房。
黃承彥有些不解,“龐兄,你說孔明是不是不願意迎娶小女?”
龐德公寬慰道:“自然不會,孔明向來謹慎,若今日輕易答應,卻也不似他所為,且容他仔細斟酌,待會兒便知。黃兄,是否帶有月英之物,可供他參詳?”
“帶是帶了,可來得匆忙,行裝皆在下人手裏,隨身隻有這一封家書。”
“哦?讓我瞧瞧!”龐德公接過竹簡,展開之際不禁汗顏,“這······字跡相當獨特。”
黃承彥連忙解釋道:“此乃小女幼時所寫,隻因所寫內容令人稱奇,故一直帶在身上。”
“哦?什麼內容?”龐德公不太相信,幼稚童言能有何驚歎之處。
黃承彥環顧了一下四周,然後小聲地說道:“此信預見了孫堅之死。”
“當真?!”龐德公驚叫出聲。
“確實如此,當時我正在襄陽為景升兄祝壽,小女傳來家書勸我趕緊回府,稱劉荊州將與孫將軍決一死戰且孫堅必敗。我當時不以為意,沒想到之後不久,孫文台果真死了,此信我便不敢再拿出來。”
“若真如此,確實怪哉。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堅偶得傳國玉璽必是天恩所至,大勢所趨,事後當知乃禍福相依,天意難測。可一孩童居然能夠料見此事,不是巧合便是天降奇才。”
“這也是我憂心之處,不知孔明會作何想法。”
兩人正聊得忘乎所以,諸葛亮已將飯菜和盤托出,淺笑道:“未及準備,皆是孔明自種小菜,實在失禮。不知兩位是否需要飲酒,亮這兒倒是有一些好酒,清香醇甜······”
“孔明,不必了,你先看看此封書信。”龐德公立刻將手中竹簡遞於諸葛亮。
諸葛亮雖有疑慮,卻仍笑著接過,但見信中字跡晦澀難辨,心知該是出自孩童之手。其上寫道——“爹爹,適才方聞你與娘親正於襄陽為姨父祝壽,可知姨父不久將與孫堅惡戰,此役孫堅必死,恐有牽連,請速回。”
此時,諸葛亮知道,兩位老先生讓他觀讀此信定是想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黃月英。對於預見孫堅之死,諸葛亮倒不奇怪,因為他當年也正有此想法,或許不少能人都已料到。再者,此信說得不明不白,並無前因後果、詳略分析,讓人不免懷疑這是小姑娘勸誡父母回家時胡說的托詞,還帶有些許威嚇意味,隻是正好應驗罷了。盡管如此,小小年紀便能識文斷字,且是個女子,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正當諸葛亮打算誇讚幾句以了此事,卻在不經意間瞟見左手拇指掩蓋下的小小“月”字,立刻勾起兒時回憶,笑容變得有些僵硬。
字跡如此相似,難道是她?
(新人新書,希望大家多多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