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實際上就是要人們把觀念從看重“人的病”轉變為看重“病的人”。也就是要求人們學會管理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得了病不可怕,但要在它變得嚴重以前就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
不要臨渴穿井——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治未病”這種醫學思想,在經曆了數千年的發展和完善後,現已成為中醫理論體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治未病”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複三個層麵,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治愈以後防止複發的目的。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治未病”還含有養生應從兒時抓起這層意思。例如對於一個有家族高血壓、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從小就注意飲食調養,不食肥肉,吃低鹽少糖食物等,到老年時冠心病發病的概率自然會減少。否則,到了老年,血管已經硬化,再去控製飲食,往往收效甚微。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黃帝內經》的養生觀是“天人合一”,具體的養生原則如下: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隻有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才能避免衰老和疾病的發生;還要順應四時氣象調養五髒之氣,即順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達到人和自然統一;遠離各種致病因素,避免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調節情誌,避免被情誌所傷,起居有常,房事有度,飲食有節,是減少疾病的重要途徑,是延緩衰老的重要環節;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是氣與神的物質基礎,陰精陽氣是健康長壽之根本,精生於先天,養於後天而藏於五髒,所以先、後天並重,精、氣、神兼養,才能達到頤養天年、防病抗衰、益壽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