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雞新城疫
雞新城疫是雞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也是野雞的常發病之一,雛雞感染多表現為急性型,死亡率高達100%。
(1)病原。本病的病原體是屬於副粘病毒科的一種病毒,主要存在於病雞的氣囊、氣管滲出物和腦、脾、肺以及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該病毒的抵抗力較弱,在日光曝曬、煮沸及腐敗環境條件下易被殺死。如加熱至60℃時經30分鍾、70℃時2分鍾,100℃時幾秒鍾即可被殺死。但在陰暗潮濕、寒冷等環境條件下抵抗力較強。常用消毒藥物有2%~4%的氫氧化鈉溶液,3%來蘇爾等堿性消毒藥。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對病毒無效。
流行病學:本病可感染各種年齡和品種的雞,火雞、鵪鶉及野鳥對本病也易感。該病感染無季節性,一般冬、春季節較多發。病雞是主要的傳染源。感染雞的口、鼻分泌物和糞便、羽毛均帶病毒,通過汙染飼料、飲水、墊料、用具、地麵等引起傳染。自然感染時多在3~5天發病。
(2)臨床症狀。本病的臨床症狀表現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①最急性型:一般是先有幾隻無明顯症狀的雞在早晨僵死於雞舍內,以後每天有雞死亡,約經1周開始大流行。
②急性型:雞在發病初期體溫升高至43℃~44℃,全身無力,行動遲緩,不喜活動,食欲減退,精神委靡,羽毛粗亂並失去光澤,離群獨立。有的病雞腿部輕癱,頭頸縮起,尾部下垂,冠和肉髯呈深紅色和紫黑色。母雞停止產蛋,病初即有腹瀉,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白色。嗉囊內常有大量積液,口鼻的分泌物增加,常從口角流出。病雞想要排出呼吸道的黏液,所以頻頻搖頭,打噴嚏,咳嗽,同時張口,伸頸,呼吸困難,由喉部發出“咯咯”聲響。不久即死,病程多為2~5天。
③慢性型:初期症狀與急性大致相同,不久症狀減輕而出現神經症狀,不能站立,就地打轉或倒退,頭部下垂著地或向一側翻仰,一般經10天左右死亡。
病死雞的食管黏膜、腺胃乳頭有出血點,嚴重時形成潰瘍,多數病例在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密集的出血點,形成血帶。產蛋母雞的卵黃膜和輸卵管顯著充血,卵黃膜極易破裂。
(3)病理剖檢:最急性型剖檢無明顯變化,或僅在胸骨內麵及心外膜有出血點。急性型表現為特征性敗血性變化,消化道黏膜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並有壞死和炎性變化,腺胃和肌骨交界處有條紋出血,肌骨角質層下有米粒大小的出血斑、壞死和潰瘍,腹腔內脂肪和心髒冠狀溝脂肪有明顯的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喉頭和氣管黏膜也有出血,肺有時可見淤血或水腫。
(4)預防:對本病主要是定期接種疫苗,發病後沒有特效藥治療,隻能加強消毒,搞好防疫隔離工作。因此,要定期進行雞的新城疫的免疫接種。
2傳染性法氏囊病
該病1957年最先在美國德拉華的甘布羅地區被發現,又稱為甘布羅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1)病原。本病病原屬於雙股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對乙酸、氯仿有抵抗力,加熱60℃,經30分鍾後仍有傳染性,70分鍾方可使其失去致病力。在體內主要存在於法氏囊等部位。
(2)流行病學。法氏囊病毒主要侵害和破壞野雞(野鴨)的體液免疫中樞——法氏囊。使法氏囊降低或不能產生免疫球蛋白,導致雞的免疫機能喪失。本病多發生於2~15周齡的雞,3~6周齡最易發生。鴨傳染法氏囊病多見於3~5周齡的雛鴨。病禽與帶毒雞(鴨)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通過汙染空氣、飲水、飼料等使易感雞(鴨)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本病潛伏期短,人工感染24小時後,就能發現法氏囊受到感染的組織學證據,2~3天出現臨床症狀。本病發病率高,幾乎達到100%。通常感染後第3天發病開始死亡,第5至第7天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少,10日後基本停止死亡,發病和康複同樣迅速,死亡率3%~6%,有時達20%左右。
(3)臨床症狀。該病急性發病時,病程帶有一過性,病雛精神不振、羽毛鬆亂、行走不穩、喜臥、減食或不食,拉稀先為黃褐色黏稀便,後為白色水樣稀便,病禽有脫水表現和輕度神經症狀,死亡高峰一般在發病後5~7天。
(4)病理剖檢。特征性眼觀病變見於法氏囊。法氏囊明顯腫大,可為正常的2~3倍,表麵水腫發亮。腦肌、腿肌呈條狀或塊狀出血,心冠脂肪點狀出血,腺胃與肌胃或與食管交界處,有出血點或出血斑。有的腺胃乳頭或其周圍出血,脾稍腫,有出血點,胸腺充血、出血,小腸黏膜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腎稍腫,輸尿管擴張,沉積有白色尿酸鹽。
(5)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雞是本病的自然宿主,鴨對本病的抵抗力較強,但隨著本病的流行、病毒的散播和毒力的增強,在一定的條件下,雞、鴨間可發生交叉感染。因此,在防治本病時應引起重視。本病已廣泛應用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疫苗接種時,點鼻、點眼均可。
3雞馬立克氏病
雞馬立克氏病(MD)是一種由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高度接觸傳染的惡性腫瘤性疾病,主要危害雞、火雞、鵪鶉、山雞等家禽。其特征是以內髒、肌肉、虹膜、性腺、皮膚及周圍神經等形成腫瘤和淋巴浸潤。它除了引起病禽死亡、屠體廢棄和生產性能下降等方麵的直接損失外,還由於導致患禽的免疫抑製,使機體對各種病原的抵抗力下降及對各種疫苗免疫的應答降低,致使機體並發或繼發各種疾病,造成更大的損失。加上MD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存在,因此,各國均把MD視為養禽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1)流行特點。本病的傳染源是病雞和帶毒雞,病毒存在於病雞的分泌物、排泄物、脫落的羽毛和皮屑中。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感染。馬力克氏病毒主要感染雞,母雞比公雞易感染性高,1~3月齡雞感染率最高,死亡率50%~80%。隨著雞月齡增加,感染率會逐漸下降。但是35日齡前的雞也有感染,有個別產蛋雞280日齡也有發生本病的,一般死亡高峰在開產前後,大約持續到240日齡左右。飼養期較長的雞都有發生馬立克氏病的可能。飼養期超過70天的雞最好進行免疫,不足70天的雞在飼養期中也要注意環境衛生,防止從場外引入本病。
(2)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根據臨床表現和病變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神經型:病雞坐骨神經麻痹,一隻腿向前方,一隻腿向後伸展,呈“劈叉”姿勢。翅神經受損時,特征為兩翅下垂;支配頸部神經受損時病雞頭下垂和斜頸。迷走神經受害時素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由於運動障礙易被發現,因此病雞運動失調,步態異常是最早看到的症狀。病變主要發生在腹腔神經叢,臂神經叢,坐骨神經叢和內髒大神經。病變神經變粗,比正常腫大2~3倍,呈灰色或黃色的水腫,紋路消失,好像在水中浸泡過一樣。病變多為單側性,很容易與另一側對比。
②眼型:一側或兩側眼球虹膜受害,喪失對光線的調節能力,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環狀或斑點狀至彌漫的灰白色,有魚眼、灰眼、珍珠眼及白眼病之稱。瞳孔收縮,邊緣不整齊呈鋸齒狀,整個瞳孔僅僅留下一個針頭大小的小孔。
③內髒型:常見於50~70日齡的雞,神經症狀往往不顯,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欲不振,雞冠萎縮蒼白,有時腹瀉,呈漸進性消瘦,突然死亡。常在肝、脾、腎、肺、腺胃、心髒、卵巢等器官形成單個或多個腫瘤。病變主要在各髒器內可見到腫瘤結節或彌漫性的浸潤。卵巢呈菜花樣腫大。
④皮膚型:最初見於頸部及兩翅,隨後遍及局部的皮膚,常見到毛囊形成小結節或瘤狀物,特別是在脫毛的雞體上最易看出。病變常浸潤羽毛囊,呈孤立或融合的灰白色隆起的結節。侵入肌肉時,病變多出現於胸肌和腿肌部,形成灰白色腫瘤。
(3)防治。該病目前無法治療,隻有認真貫徹預防措施。
①免疫接種。選擇效果可靠的疫苗認真準確地進行接種,確保無一漏防。
②加強飼養管理,加強環境消毒,尤其是種蛋、孵化器和房舍消毒,成雞和雛雞應分開飼養,以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4禽痘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和鳥類的一種緩慢擴散的傳染病。通常在臨床上可分為皮膚型和黏膜型兩種類型。
(1)病原。禽痘病毒屬於禽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屬。病毒對外界環境有高度抵抗力,在上皮細胞屑中的病毒,完全幹燥和陽光照射數周後仍能保存活力。但遊離的病毒在1%~2%氫氧化鈉或10%醋酸、01%升汞水中很快被滅活。消毒劑在通常消毒濃度下10分鍾內能將病毒殺死,達到消毒目的。50%的甘油可以長期保存病毒。
(2)流行特點。本病以雞和火雞最易感染,其他如鴨、鵝及許多鳥類均可感染發病。各年齡、性別和品種的雞均可感染,但以雛雞最常發病,常引起大批死亡。
禽痘多通過健禽與病禽接觸,經受損失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季和蚊子活躍的季節多發。
(3)臨床症狀和病理解剖變化。根據病理表現的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分為4種類型:
①皮膚型。在無毛或少毛的皮膚,特別是頭部,如雞冠、肉髯、口角、眼皮等處,發生數量不定的痘狀病灶,以後很快(約需10日)幹燥成褐色結痂,剝去痂皮,露出出血病灶,病情一般較輕,無全身反應。
②白喉型黏膜型。病變發生在咽喉、口腔、氣管黏膜,呈現格魯布性和偽膜性炎症,出現淡黃色或白色、灰白色幹乳渣樣扁平的覆蓋物,故名“雞白喉”。病雞伸頸張口呼吸,呼吸、吞咽困難,體重下降,冬季多發,母雞產蛋減少。該型預後不良,常因窒息死亡。
③混合型。即皮膚和口腔咽喉黏膜同時發生病變,病情較嚴重,死亡率高。
④敗血型。少見,發生常以嚴重的全身症狀開始,繼而發生腸炎,敗血性病變導致死亡,死亡率高。
病理剖檢:病死雞可見冠、肉髯、眼皮、口角等處皮膚發生痘疹。白喉型可見黏膜發生炎症,繼而形成幹酪樣便膜,不易剝離。喉頭、氣管因腫脹變狹,壞死物脫落形成潰瘍。鼻腔、眶下竇黏膜腫脹,肥厚,有滲出物滯留。
(4)防治。①對病雞無特效藥治療,可采用對症療法,防止或減輕並發症。②防治雞痘必須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一旦發病,應嚴格檢疫封鎖,禁止外運;隔離病雞,淘汰重症雞;對雞舍和用品應用漂白粉和熟石灰進行消毒,銷毀屍體;對健康雞進行隔離和預防接種。③預防接種是防治的根本,在雞場和疫區可於春、秋兩季對易感雞,特別是新孵出的雞,按時接種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也可用雞胚化弱毒苗、組織培養弱毒苗和鴿痘疫苗等。
接種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種法和毛囊法兩種,翼翅刺種法是用鋼筆尖或注射針蘸取疫苗,刺種在翅膀內側無血管處;毛囊法是拔去腿部外側羽毛,用消毒毛筆或小刷蘸取1∶10稀釋的疫苗塗擦在毛囊上。
5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引起禽類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雞、火雞、鴨、鵝和鵪鶉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該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的A類傳染病。我國也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1)臨床症狀。病禽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經係統的症狀。病禽體溫升高、精神沉鬱、羽毛鬆亂、喜臥不動、食欲減少,有的流淚;雞冠和肉髯發紫、幹枯、壞死;腳鱗發紫出血;頭部和麵部水腫;有的出現下痢,糞便呈白色或淡黃色。呼吸道症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噴嚏、囉音、呼吸困難。有的共濟失調,不能走動和站立,出現神經症狀。肉雞死亡率高;蛋雞產蛋率明顯下降,甚至產蛋停止,畸形蛋、軟殼蛋、沙殼蛋增多,蛋殼顏色變淡。上述症狀可單獨或幾種同時出現。
(2)剖檢病變。主要表現為竇炎、氣囊炎、腹膜炎、輸卵管炎,嚴重時心冠脂肪出血,內髒漿膜麵出血,腺胃乳頭出血,腸道黏膜、泄殖腔出血,胰腺、盲腸扁桃體的小點出血,肉仔雞還可見到喉頭及法氏囊出血。個別病禽可見纖維素性腹膜炎及卵黃性腹膜炎。蛋雞常可見卵泡畸形、萎縮,輸卵管內滲出物增多。特征性的病理組織學變化為水腫、充血、出血和“血管套”的形成,主要表現在心肌、肺、腦、脾等。
(3)防治要點。①強化免疫。由於禽流感病毒的血清亞型多,各地要根據當地流行的亞型,選擇相應的亞型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一般來說,滅活疫苗注射14天後才能產生免疫保護,免疫期為4個月。②加強檢疫。防止禽流感疫情從疫區傳入,對活禽、觀賞鳥類、野禽及其產品應當進行嚴格檢疫。各地在引進禽類及其產品時,一定要來自無禽流感的養禽場。③加強監測。對養禽場和規模養殖小區,一定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強監測,密切注視疫情動向。④及時發現和撲滅疫情。一旦發現可疑禽流感時,要及時報告和診斷,鑒定所分離的禽流感病毒的血清亞型、毒力和致病性。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後,應及時劃定疫區,對疫區嚴格封鎖;對疫點3千米範圍內的所有禽類強製撲殺,對疫區內可能受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汙染的場所進行徹底的消毒;關閉禽類產品交易市場,禁止易感染活禽進出和易感染禽類產品運出;對受威脅區內的易感禽,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建立免疫隔離帶,防止疫情進行一步蔓延。
6鴨瘟
鴨瘟又叫鴨病毒性腸炎,是鴨和鵝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為體溫升高,兩腳發軟無力,下痢、流淚和部分病鴨頭頸部腫大,故又稱“大頭瘟”。剖檢特征為食管黏膜有小出血點,並有灰黃色假膜覆蓋或潰瘍,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和壞死,肝有不規則的大小不等的壞死灶及出血點。
(1)病原。鴨瘟病毒屬於皰疹病毒。該病毒在56℃時10分鍾即死亡,對常用消毒藥抵抗力不大,使用01%升汞10~20分鍾、75%酒精5~30分鍾、05%漂白粉30分鍾可使病毒失去活性,pH值為3和pH值為11時病毒也迅速死亡。
(2)流行特點。各種年齡和品種的鴨均可感染,成年鴨和產蛋鴨發病率高,死亡嚴重,1個月以下雛鴨發病較少,鵝也感染本病。
病鴨及帶毒鴨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汙染飼料、飲水、用具可造成傳播。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傳染,也可通過交配、眼結膜和呼吸道傳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是春夏之際和秋季流行嚴重。故低窪潮濕的多水地區,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較為嚴重。
(3)臨床症狀。病鴨典型的症狀是流淚和眼瞼水腫,病初流出漿性分泌物,後變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眼周圍羽毛沾濕,常可因分泌物將眼瞼黏住而不能張開。嚴重者眼瞼水腫或翻出,可見結膜充血或小點出血,甚至形成小潰瘍。
病鴨從鼻腔流出稀或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難,叫聲嘶啞,個別還有咳嗽。病鴨下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嚴重者黏膜外翻,可見泄殖腔黏膜有黃綠色假膜,不易剝離。
病鴨初期溫度急劇升高達43℃~44℃,病後期,體溫下降,體質衰竭,不久即死亡。急性病例,病程2~5天。亞急性6~10天,病死率達90%以上。產蛋鴨群的產蛋量減少,一般減產30%左右,隨著死亡率的增高,可減產60%以上,甚至停產。
(4)病理剖檢。主要為全身性出血和水腫,皮膚黏膜和漿膜出血,皮下組織彌漫性炎症水腫。實質器官嚴重變性,消化道出血、炎症和壞死,尤其咽、食管和泄殖腔具有特征性的假膜,剝離後留有潰瘍斑痕。
(5)防治。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控製本病的發生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不到有鴨瘟流行的疫區引種;不到疫區放牧;定期注射鴨瘟弱毒凍幹疫苗,2月齡以上鴨每隻胸肌注射1毫升,免疫期為6個月,5~20日齡的雛鴨每隻背部皮下或胸肌注射02~05毫升,也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最好於3個月後再重新注射1次,劑量為每隻1毫升;鴨舍周圍環境要衛生,定期消毒,切斷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