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改革軍製(1 / 3)

今天召集各位愛卿是想說說我們大宋的軍製。

各位愛卿有什麼看法建議,盡管提今天我們都暢所欲言嗎?

張世傑說道:我大宋軍製,調兵、練兵、領兵之權各有所司,互不統屬,全部向皇帝負責,這樣一來,就避免了擁兵自重、藩鎮割據、兵變頻繁的局麵。

使軍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有利於國家內部安定。但是這樣做也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等弊端,加上許多將官貪汙腐化,士兵荒於訓練,嚴重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使得宋軍在對外作

戰中始終處於劣勢。

武銘也說道:大宋軍隊有禁軍、廂軍、鄉兵、蕃兵、土兵、弓手、雜兵等許多種類,軍官稱呼也很繁雜。另外文臣製軍也常常不合實戰。

我大宋軍製繁雜不合實戰,所以朕想改革我大宋軍製,諸位以為如何?

麵麵相覷了一會兒,張世傑說道:大宋軍製確有不妥,臣等願聽官家吩咐。隻是不知官家想如何改製?

第一就是改文臣製軍為政委監軍,各級政委負責保證軍隊對朝廷的忠誠、聯絡朝廷和軍隊、溝通軍隊和地方關係、鼓舞將士士氣等,但政委沒有指揮作戰的權力,作戰指揮權由主將掌握。

張世傑武銘盤永龍一齊躬身說道:官家英明!

第二就是把各種雜七雜八的軍種合並為三種,禁軍還是作為作戰的主力,並且全國調配;廂軍作為地方部隊,一般隻在本路及周邊(路:宋朝的行政區劃,類似於現在的省)活動。

按路劃分主要負責綏靖各路治安,以及支援禁軍作戰,必要時可補充禁軍;取消鄉兵、蕃兵、土兵、弓手、雜兵等亂七八糟的軍種.設立民兵協助維護地方秩序。

民兵不是正式軍隊,不脫產、不離鄉,必要時民兵也可補充或支援軍隊。”

盤永龍道:那海軍呢?

我說道;你們的戰場是大海,所以海軍單獨設軍。

張世傑說:眼下各地有不少反抗元蒙的義軍,象泉漳潮一帶就有許夫人和陳吊眼率領的數萬漢佘義軍在堅持抗元。

“沒有接受整編的義軍就稱義勇軍好了。”

我接著說道:“這第三就是將練兵和領兵相結合,官兵編製照此進行整合。”說著我從懷裏摸出幾張紙,這是我這幾天考慮後所起草的大宋軍隊編製,大家看看這份軍製改革方案如何?

隻見紙上寫著:

.

官兵編製:

班:共12人,設正副班長

排:四個班,正副排長,共計50人。

連:四個排,一個特務班(含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正副連長,連指導員,共計214人。

營:三個連,一個特務排(含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正副營長,營指導員,兩名警衛員,共計695人。

團:三個營,一個炮連,一個特務連(含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正副團長,團政委,三名警衛員。共計2520人

旅:三個團,一個特務營(含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炮連),正副旅長,旅政委,警衛班。共約8270人。

師:三個旅,一個騎兵團,一個特務團(含一個炮營,以及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等),正副師長,師政委,師參謀長,參謀數人等,警衛排。共約三萬人。

軍:三個師,一個騎兵旅,一個特務旅(含一個炮營,以及斥候、炊事、醫療、物資、通傳等),正副軍長,軍政委,軍參謀長,參謀等,警衛連。共約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