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給孩子機會。父母要想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自已首先要居於輔導地位,讓孩子主動去選擇他要或他想做的事情,這樣對培養孩子的自動自發就比較容易了。
(3)經常利用表揚手段。小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到表揚,尤其是父母的表揚更愛聽,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就可利用表揚的強化手法,幫助孩子克服懶惰行為。
(4)以懶治懶。對於懶惰的孩子,父母還可以采用以懶治懶的方法。
二、儉樸造就孩子的前途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孩子是否對金錢有一定的認識?他(她)們的身上還有儉樸的美德嗎?
1.怎樣教孩子理財
在西方,摩根家族的老祖宗——老摩根,當年靠賣雞蛋開小雜貨鋪起家,但發了財後卻要求他的兒女為他們每個月僅l美元的零花錢製訂一個財物支出帳目;東方的例子如香港富豪李嘉誠每次給孩子零花錢時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稅;在孩子購物前則要求他們必須先預估價格,確定預算,然後才能購買。可千萬不要以為老摩根、李嘉誠是吝嗇鬼,兩位商界巨人不過是在培養孩子們的理財意識和習慣,你若知道摩根家族的人才輩出以及李嘉誠長子李澤钜今年成功執掌李氏基業,你就可以理解到這些富豪們在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方麵的用心良苦。
富豪們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是為了培養接班人,普通人教孩子這方麵的知識更為重要,因為既然家財不多,孩子們更應從小懂得尊重父母與自己的勞動成果。
以下是幾種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方法,供您參考:
(1)為孩子建立個“小銀行”
西方著名的理財專家凱·R·雪莉對家長們的建議是:在孩子4~10歲時使他們掌握理財的最基本知識:消費、儲蓄、給予,並進行嚐試,而為孩子建立“小銀行”是一種最簡單的嚐試方法。
為孩子建立個“小銀行”,決不是簡單地為孩子開一個儲蓄賬戶,你可以從孩子六、七歲生日開始(即孩子上小學,會數數時),每周或每月讓孩子自己存上五元或拾元。一是讓孩子自己對他的賬戶存款負責,孩子們總是喜歡他的賬戶上的錢越來越多,這樣,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二是規定他每次花錢時使用量不準超過賬戶的30%,這樣,他買東西時就會開始精打細算;三是告訴孩子,他的賬戶裏的錢還必須盡一些義務,如果過年過節時給爺爺奶奶等買些小禮物,這樣孩子還會想應省些錢做別的用途。如此從小練習,孩子的儲蓄意識將不斷強化。
(2)讓孩子們學會合理使用信用卡
當孩子長大一些,即10~l8歲(上中學時)則應改變方法,由於這時孩子對外交往多,花費越來越大,因此用使用信用卡的方式更有效。如果給孩子一個信用卡,讓他們直接跟銀行、取款機這樣的器械接觸肯定能使他們有一種長大成人的感覺,因而願意接受。這時,家長首先應每月給他存入一定數量的錢(例如50元),要求他必須在月底保證信用卡平衡,如果他不顧一切用光錢,那將取消他使用信用卡的權利;其次,告訴孩子強行超支的後果。
讓孩子使用信用卡將使即將長大成人的孩子注意不多花錢,亂超支,將來,孩子們就不會亂借債去消費。
(3)讓孩子自己去買禮物
在節日時讓孩子自己去買禮物是教他們學會合理消費,學會合理支配錢財的良好機會。
首先要他們確立要買禮物的大致價格,不準超支購買;其次,買禮物時,孩子自己必須從其“小金庫”提出錢來承擔禮物的20%~30%,若要使用自己的錢,孩子就不會鋪張浪費,避免他們買東西時以為是在花別人的錢而不管三七二十一,事實上,每次讓孩子購買他自己喜歡的生活用品時都可以堅持這一點;第三,鼓勵孩子購買降價物品,如他們願實行,可給予獎勵,這樣他們就會從小樹立去超市或倉儲商場這樣的平價商店,而不是為圖舒適去大商場購物的習慣;第四,假如預算超支,則應勸孩子選擇其它禮物,而不能放棄對預算的堅持,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購物規則的意識。
(4)其它則是家長們應注意的事宜
①夫妻為金錢爭吵時,最好別當著孩子的麵。
②不要過分控製孩子的支出,隻知儲蓄,而不懂支出隻能使孩子懂得理財的一個方麵,同樣有害。
③不要隻給自己買東西,讓孩子不知道消費、理財為何物。
④不要用過於貴重的物品獎勵他們。
2.諸葛亮教子儉養德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曾經有一封奏書給蜀後主劉禪,談到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安排,他說:“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公元269年,晉統一了全國,為了收買人心,下令尋訪漢朝的名臣子孫,賜給他們爵祿。那時諸葛亮第三個兒子諸葛懷還在。他推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材同椿棟,無補於國,請得歸老矚下,實隆賜也。”
他在這裏說的經濟情況,和諸葛亮當年說的大致相同。
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當時後主劉禪幼弱,蜀國的“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他為什麼不置家產,為子孫多留一些呢。人們都說諸葛亮會算計,他為子孫打算,也是算得比較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謹的信中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之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耽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會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誌當存高遠。”這都表示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誌向。
怎樣才能有遠大的誌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清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他認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誌氣,就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誌。生活儉樸,才是涵養道德的重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誌向,“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這就是說,不要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細碎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但“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自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老不堅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欲的影響,失去堅強的決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諸葛亮讓孫子生活儉樸一點,還是為了使他們更有理想,更能成為一個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