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3 / 3)

這些所謂“非凡”的能力,實際上跟生命中許多“平凡”的事物密切關聯,以致我們幾乎未注意它們。我們自己也常常十分巧妙地處理生活中細微複雜的工作,卻幾乎不經意識的思考。

請你嚐試做一個實驗,觸摸你的頭頂。你會怎樣做呢?

多數人都差不多回答:“我隻想把我的手放在頭上,它就在那裏了。”但是在神經生理學家看來,把你的手舉上頭頂,恰恰是一件異常複雜的工作。大腦傳遞訊號到手臂,訊號再傳回大腦,這個過程牽涉到無數神經細胞的刺激與反應。這項複雜的活動從開始到結束之間所需要的微妙的協調,人並未在意識上察覺。同樣的,假如你必須思考步行的每一個細節,你的麻煩就大了。走路、談話、吃東西、穿鞋子、騎單車,這些行為都是在幾乎沒有意識的情形下完成的,然後事實上這些都是極端複雜的工作。這些工作之所以能正確地完成,便是靠潛意識的作用。

潛意識對於我們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出生伊始,嬰兒就開始學習每一件事情。任何新的工作,起先都需要意識非常專注與努力。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整個活動從有意識的注意,逐漸轉變為由潛意識來掌管。譬如,在你初學開車的時候,需要相當大的注意力,甚至要和坐在你身旁的人談話都困難,然而,練習幾個月後,你幾乎不需要在意識上專注,就可做同樣的動作。不久以後,你甚至可在車流量很大的情形下,一麵駕駛,一麵跟坐在旁邊的人交談。顯然這時你對於必須監測和回應的上百個變數,幾乎不必在意識上加以注意了。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學打球,學太極拳都是如此。把熟練的部分交給潛意識來掌管,而讓意識專注於其它部分或新的事物上。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對潛意識加以訓練和培養,而熟悉各類技能。而一旦學會了,就會變成好像天生就會的。

所謂“熟能生巧”,就是如此。所以,當人們運用潛意識的時候,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要熟練掌握諸般技能,做到精益求精,不斷發展一般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契合,則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強化。

潛意識沒有自己的意誌,也沒有特定的目標和方向,當人們意識的心思十分活躍的時候,潛意識便被矛盾思緒的洶湧浪潮淹沒。如果心靈處於平靜的狀態,如專注於某些特別重要的事情時,潛意識便浮現而不易分心。

學習專注於心中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一種技能,這在開始的時候是不容易的,需要時間與耐心去培養。對多數人來說,一想到某項心中重要的目標,就會馬上想到實現這項目標的種種困難或障礙。雖然不斷思考達成目標的各種可能策略是很有幫助的,但這也可能是缺乏訓練的結果。一個訊號——對於“過程”的過分專注,會不斷地掩蓋目標的焦點。

因此,必須學習更加準確地把焦點對準想要的結果。不斷對準焦點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潛意識對明確的焦點有較佳的回應能力,如果不能明白分辨階段性目標與終極目標,潛意識就無法區分輕重緩急和對準焦點。

另外,對目標作明確的選擇也很重要。隻有經過選擇,潛意識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

但是這一切中真正的關鍵,仍然在於認識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在不知道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的情形下,將易流於機械式地運用潛意識。

總之,培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它必須契合內心真正想要的結果,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價值觀,愈容易與潛意識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時就是潛意識的一部分。所以,聰明的大腦能充分調動其潛意識為它服務。

潛意識的發現,證實了人的智力資源有很大的潛力。人的神經係統分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兩大部分。中樞神經係統,特別是大腦,是人的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矗,每個人的大腦約有1萬億個腦細胞,僅活動神經細胞就有1000億個。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報告說,假如你終身勤學,那麼你的腦子裏所儲存的知識,將可容納5億本書的知識。所以,國外一些學者認為一般人隻用了大脅潛力的20%。如果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重視開發智力,合理利用大腦的功能,那麼,人們的智力水平就要高得多。

中國的父母,你們是否已經懂得如何去引導孩子發揮潛意識的作用了呢?這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的作用也許是你意想不到的。為了把你的孩子培養成高智力的人才,趕緊行動吧!

10.讓多才多藝使孩子更自信

音樂的才能在我們的一生中最早表現出來,並很快趨向成熟。莫紮特4歲便能作曲,其他一些音樂家也早在其童年時代便表現出音樂方麵的天賦。嬰兒剛一出生,便能對聲音的刺激作出反應,稍過一段時間,他便會對節奏明快、輕鬆的音樂表現出興趣。事實上,對聲音的感受,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有時容易被一些家長所忽視。但近年來,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善。在一些專家的指導下,人們逐漸懂得音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現在利用音樂進行胎教已經是一些年輕夫婦的普遍做法。

偉大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寫道:“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音樂能夠給人們以多方麵的滋養:在人們痛苦煩悶的時候,它能給以撫慰,像情人的柔聲低語,像慈母的殷殷叮嚀,像包容一切的大自然,滌除人們心頭的塵慮,讓人們的心靈重振作起來;在人們寂寞的時候,音樂像的友人,給以友誼的溫暖;在人們快樂的時候,它就是美果佳釀,增加宴會的興味……在音樂中凝聚了古往今來偉大的人類心靈。傾聽音樂就是與那些不朽的靈魂交談:在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中,可以體會到崇高與悲壯,在他的《d小調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可以體會到偉大與輝煌以及不斷上升的人類精神,而在《田園交響曲》中可以聽到大自然的娓娓傾訴,體會到鄉問生活的獨特樂趣。莫紮特的音樂則始終給人們安慰,使其悄然有出塵之想。巴赫供給人們更加純粹的形式的樂趣,亨德爾則使人們體會到神聖和莊嚴……。現代搖滾則給人們的感官以強烈刺激,給人們以全身心投入的歡暢。因此,音樂在培育人們的個性,陶冶人們的心靈和情操中起著難以被替代的作用。德國大詩人歌德說:“神聖的音樂……對生命也會產生非常大的作用,這個作用經曆多少時代都不會改變”,“韻律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而且韻律更讓我們相信自己內心有著崇高之物。”在《遍曆時代》一書中,他借書中人物之口指出,在所有人們可能想到的東西中,隻有音樂最應該被選為教育的基礎,因為經由音樂,可以通往四方八達順暢的道路。

音樂的才能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外在的養分與人生的經驗。莫紮特的例子為此提供了最好的詮釋。因此,設法引導你的孩子對音樂的注意力,對他的身心成長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音樂能夠在語言、意識都不能對嬰兒發生作用之前對他的心靈施加影響。早期的音樂熏陶不但能夠刺激嬰兒腦的發育,而且對培養嬰兒和環境之間的良好關係也有相當有助益。孩子稍大以後,可以逐漸讓他接觸一兩樣樂器,當然剛開始的時候隻把它們當作玩具罷了。再大些,可以給他請一個音樂教師,指導他學習演奏樂器。如果他確能在老師的輔導下掌握演奏樂器的技巧,那麼他將終生受用無窮。如果你沒有為他請音樂教師,那也不要緊,隻要他能培養起欣賞音樂的習慣,那麼他的一生同樣會得到音樂的祝福。

在孩子以後的學習和工作生涯中,音樂還有其他特別的功能。許多人發現,音樂是激發他們靈感的源泉。許多人喜歡在音樂的伴奏下工作,這樣不但沒有影響他們正常的工作,反而使工作的效率提高了。許多人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並不急於解決它,而是放上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在很多情況下,伴隨著音樂柔和的節奏,答案自然浮現了。許多作家、詩人、畫家甚至科學家都有這種特別令人愉快的經驗。

有很多家庭每天都花相當多的時間在電視機前,但家中的唱機和唱片卻落滿了灰塵。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音樂所能給予人們的東西比電視要多得多。由於商業利益的介入和種種客觀限製,往往很難有精彩的電視節目,因此那些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電視機前的人,其實是在虛度光陰,而這時你其實有機會聆聽到最偉大的音樂,隻要你取出唱片,打開你的唱機……為了你的孩子,也為了你自己,請關掉電視,打開塵封的唱機。別讓孩子的音樂細胞枯萎!

11.21世紀的父母應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石——“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舊人”。

為人父母者,無不期望子女勝過自己,比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成就。

子女是父母情愛的結晶,也是他們生命的延續。對子女寄予極大的期望,是很自然的。

問題是如何把期望變成現實。這正是新世紀素質教育的主題。

人的成長不但受製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要受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不同的主客觀因素發生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包括不同的學識、德行、品格、氣質、風度、追求、情趣、意誌和毅力。人們又憑借這些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對於人的素質培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最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正日益受到當代教育界有識之士的重視。這不僅因為人從呱呱落地開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幾乎滲透到一切方麵。正如老舍先生所說,他從母親那裏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

當前許多為人父母者的苦惱是自己的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有時甚至適得其反。這是不奇怪的。人作為物質發展的最高形態,他的成長本來就不可能像捏麵團那樣簡單。絕大多數家長實際上缺少為人父母必要的準備,也不可能要求他們都通曉有關兒童生理、心理以及教育學的各種知識。有些家長自身素質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要影響他們的子女。而且,許多家長開始時又往往把教育子女的事看得過於容易,或者認為“樹大自然直”,等到發生了難於解決的矛盾,已經悔之晚矣,或者至少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價。

如果說繪畫、雕塑是偉大的藝術,那麼塑造人,塑造活生生的人,就是更偉大的藝術。為了塑造自己最親愛的孩子,家長們都應當來掌握這一門藝術。為此,我們應該著手學習家庭教育的藝術,造就符合新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強調素質教育方麵,之所以看重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作一塊基石,是有前車可鑒的。在這裏有必要回顧一下我國的教育發展過程。

70年代末期,我們國家剛剛結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動亂,百廢待興。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首先就著重抓教育,一下子就抓到了根本,很得人心。

國家抓教育,很自然先從學校教育入手。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規範化地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的成長,還受到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響。對於這兩個方麵,同樣不應當忽視。然而,對於後一個方麵,由於是分散在千家萬戶進行,指導甚為困難,往往成為宏觀教育體係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困難還在於,相當一個時期,我們對家庭教育是過於忽視了。解放後,強調教育後代不隻是一家一戶的私事,是有道理的。重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對的。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至少,家庭仍是當今社會基本的生活單位,同時它也是人本身的生產單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在很長的曆史時期中,家庭不可能消亡。在這樣的時期,企圖淡化從前批判的所謂“家庭觀念”,其結果隻能是束縛自己的手腳,放棄對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一方麵,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使人們對子女的期望值大幅度升高;另一方麵,一大批失去受教育機會的青年男女進入了生育年齡,成為人之父母。而社會對於家庭教育的指導,幾乎等於零。無論是研究機構、谘詢機構,還是專門著作、通俗讀物、報紙刊物、課程講座,這方麵的指導甚少。這種情況使我們對教育的理解產生了誤區,把教育單純看作學校的事情,而與為人父母者反倒關係不大。

有些家長對學校期望很高,常常這樣要求校方:“我的孩子很頑皮,請學校多多管教”、“我的孩子不願上補習班,請老師想想辦法”、“我的孩子偏食,老師,您要改掉他這個毛病。

確實,今日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完備的人格,但是有些父母卻因此產生錯覺,認為學校必須對孩子的行為完全負責。因此,才會產生孩子偷了同學的錢,母親不反躬自省,卻跑到學校去,指責學校教育不當的事情。

美國的心理學者羅金·麥克將人承擔責任的方式分為三類。

第一種人是“內罰的反應型”,這種人會認為“道路不平,電線杆太高,都是我不好”,把一切的事情都歸罪於自己。這一類的人最容易患神經官能症。

第二種人是“外罰的反應型”,這種人明明是自己不對,卻會把過錯推到別人和客觀理由上。比如上班遲到了,就怪鬧鍾不響;被老板炒魷魚了,就怨老板沒有眼光。這種人非常自私,也不容易相處。上邊所舉的父母,也是屬於這種“外罰的反應型”。

第三種是“非罰的反應型”,這種人判定自己有過錯時,便勇於承擔責任,如果責任在他人,也能冷靜地向對方說明,這是最理想的一種心態,但是這樣的人卻太少了。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綜合培養一個人完善的人格形象,使孩子的個性得到全麵的發展,不但擁有全麵的知識修養,而且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樂於同他人合作,不偏狹,不自私,富於朝氣和活力。

最後,我們從人生觀的角度來談談素質教育的主題問題。

人生的最大目的,見仁見智,人言人殊;但就一般來說,似可概括為如下四項:即一、爭取生存;二、奮發向上;三、追求幸福;四、延續後代。

一部人類曆史本來就可以稱之為人類爭取生存的曆史,也可以稱為人類追求幸福的記錄。人類曆史之所以不斷向前發展、乃由於人類具有不斷地奮發向上和追求更幸福的將來的內驅力,這種人性的內在要求驅使人們不斷改善“生活環境”,充實“生活內涵”。

通常一般生物,如任何植物,必須發芽、挺秀、繁茂、蓬勃,成長於大自然間,欣欣向榮,花枝招展,群芳競秀,然後開花結果,燦如錦秀,呈現成熟,散布種子,延續生命,保存後代之後,方始凋謝。其他如動物之類,亦必於離開母體後,經過相當時期之哺乳養育,待其毛羽豐滿,四出覓食,足以自立後,再尋求配偶,雙宿雙棲,以產幼仔,撫育後代,然後終至衰老死亡。當它們生存期間,如果遇到狂風暴雨之侵襲,或遭受異族之傷害威脅,則必奮起抗拒,不惜千方百計,以求戰勝環境,延續生命。

人為萬物之靈。人類在求得生存滿足、延續後代之外,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們要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豐富自己的個性,融入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並為這一進程作出自己的貢獻。

從來人生有涯,光陰無涯,在人生百年之內,如何去愛惜光陰,把握機會,追蹤前賢,效法先烈,成為頂天立地,俯仰無愧,福利人群,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傑出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唾手可得的豐功偉績。在現代競爭社會中,優勝劣汰,已屬公理。盡管你天生聰明過人,但是假如你自己不肯努力,不肯積極奮鬥,勤於進取,成就終歸有限。一個有抱負,肯進取的人,就好比一顆充滿生命活力的種子,無論掉在哪個角落,甚至石縫裏麵,一旦遇到機會,就能發芽、茁壯、蓬勃、成長、開花、結果,而有所貢獻。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誌者事竟成,便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素質教育全麵而又豐厚的內涵,造就一個不悔的人生就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素質教育之所以富於魅力的原因。

12.懲罰孩子切忌使孩子失去信心

“哀莫大於心死”,家長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麵上看比體罰“文明”,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受“心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使用帶有懲罰性質的話語,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小的性格,或者產生對立情緒。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大錯特錯!其實兩三歲的幼兒也有自尊心,隻不過孩子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家長體罰孩子的現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減少了。但還是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對“不爭氣”的子女出言訓斥與嘲諷,這就是所謂的“心罰”。殊不知,這對於孩子稚嫩的心靈有多大的傷害。一般來說,孩子心理比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對待它應“十分小心”。不管家長訓斥與嘲諷的出發點多麼善良,理由多麼實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適得其反。

對孩子“體罰”不好,“心罰”更是不該。“哀莫大於心死”,家長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麵上看比體罰“文明”,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罰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受“心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熱愛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怎樣去愛,如何去教育卻大有講究。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應該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和方式會傷害孩子,不應該心罰或變相心罰孩子。如果那樣做,則是家長的失職,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無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經常行使帶有懲罰性質的話語,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小的性格,甚至產生對立情緒。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大錯特錯!其實兩三歲的幼兒也有自尊心,隻不過孩子的自尊表現形式不一樣。作為家長,不應低估或忽視孩子的自尊心。須知,那些輕視、侮辱孩子的話語是十分不利於孩子發展的。因此,應盡快摒棄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誘導、親切、善意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孩子,使孩子的性格、人格在童年時期得以正常發展。

俗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們善於觀察與揣摩子女的心態處境,然後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撫摸他、溫暖他、激勵他。當孩子沮喪時,適時說幾句熱情的話予以鼓勵;當孩子疑惑時,及時用柔和的語言給他提個醒;當孩子自卑時,不忘記用他的“閃光點”燃起他的自信心;當孩子痛苦時,盡量設身處地說些安慰的話……

這樣,孩子蔫了的理想之花又會漸漸開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又會慢慢扯起。須知,“良言”是甜甜的、香香的、充滿活力的;“良言”是清風,是春光,是青山綠水。但願每位父母都養成使用與善用“良言”的習慣,講究教育的藝術,莫再“心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