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勵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鼓勵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夠鞏固孩子的自信。成功可以來自於建立豐功偉績,但更多來自於日常的小事中。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景:
小潘妮4歲。一天她的媽媽買回了食品,正在廚房打開冰箱,把雞蛋放到冰箱裏。小潘妮本來跪在廚房桌子上,看媽媽擺放買來的食品。當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桌子上,然後把雞蛋從買來的食品袋中拿出來時,潘妮便作出手去抓金子,也想幫著把雞蛋放到雞蛋盒裏。“別動!潘妮,”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它們的,最好讓我來做這個。親愛的,等你長大一點兒再來幫忙好嗎?”
積極的探索是加速成長的最有效的途徑,隻有在探索的成功與失敗中,孩子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自身。如孩子的探索並不會帶來任何危險,隻是可能打碎幾個雞蛋,為什麼要製止他,又為什麼要讓他等待呢?如果我們用太多此類阻止“成功”地遏製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麼又要用多少雞蛋彌補這種精神呢?我們太多地注意到正式的、有專家參與的教育,隻要花了錢,看見有形跡的結果,才認為孩子得了益處。為什麼我們重視分數、文憑,因為它們給我們一種簡單的依據,使我們相信孩子進步了,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對於那些不能馬上見到成效的潛能的提高,便缺乏耐心會忽視它。家長可能會說“會不會擺雞蛋有什麼關係,還是別給我找麻煩吧。”這樣孩子會漸漸失去這種探索的勇氣,接受成人的觀念,那就是等待適當的年齡或條件再進行學習。
在孩子的出生階段,在嬰兒的幼年時期,麵對著大千世界,他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嚐試,要學習各種方法,以使自己適應,使自己能夠融入這個世界中。但是在這個時候,成年人往往無意之中給他們設置了許多障礙,而不是幫助他們。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們的能力。比如一個2歲的孩子,如果幫助家長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大人們常常不經心地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神氣。家長的每一句話,像“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這類活,都會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家長這麼做就會使他們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忘記隻有通過各種鍛煉和闖蕩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作為家長常常有一種先人為主的概念,認為孩子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做某種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這類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個時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家長卻人為地推遲了他學會本領的時間。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的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減弱他們的進取心。這種消極影響將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作用。
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時,他會對自己微笑,對自己的能力的證明感到滿意,但如果失敗了,他不僅會覺得沮喪,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喪失繼續嚐試的勇氣。孩子在試著做事情時,難免要犯錯誤,這時做家長的要有意識地避免用任何言語或行為向孩子表明他是個失敗者。不能在孩子腦中日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家長的腦子裏,必須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是說明這個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家長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但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勇於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對於家長來說,自己就不能泄氣或失去信心。要鼓勵孩子,最重要的兩條是:
第一,不要諷刺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
第二,不要過分地讚揚他們,以免產生闌珊結。
家長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一點: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同時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而不問青紅皂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的。鼓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發現鼓勵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透徹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就需要家長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鼓勵孩子,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好壞。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將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決定,使之看到正確結果,這才是最好的培養自信心的正確辦法。
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還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整個大局勢能夠做出多少貢獻,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有意幫助孩子使他們懂得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他們可以做出貢獻,可以與別人合作,可以參與,可以幫助別人使其變得更好。鼓勵的重點側重於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讚揚更側重於個人,個體本身。用鼓勵的方法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樂趣在於使周圍人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由於自己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鼓勵使孩子認識到,他們無須變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隻要他們肯於嚐試,他們就會感覺到無窮的樂趣,這樣才能塑造完整無缺的自我意識。
美國公眾教育中,有一個日益壯大的趨勢就是要建立各種各樣的課程與活動、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數教師都同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自尊,認為這是教育人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麵。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在失敗的時候,常常會對自己說:“你看,這下可徹底摔了一個大跟頭。”或者說:“你看,你做不了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沒有人喜歡你。”雖然我們用鼓勵法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卻應該學會接受失敗和錯誤,並使其成為做人的一部分。他們應該習慣對自己說:“這次我失敗了,但我還有另外的機會。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們仍會喜歡我的。”有這種自信心的支持,我們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2.如何從心理上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問:我的兒子剛滿四歲,上全托已經一年了,智力發育很好,但體能略差一些,表現出膽子小、沒信心。特別是對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概不去做,如拍球、畫畫,不愛與稍微陌生一些的人打招呼等等。作為家長我該如何從心理上引導孩子樹立自信心?
答:自信心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能決定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個成功者還是一個失敗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中更是如此。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孩子自身能力和個性特點的影響等。要改變孩子缺乏自信的特點,要從心理上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就要遵循下麵的幾條原則:
(1)表揚鼓勵為主
一般的孩子都很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孩子經常從家長那裏得到肯定的評價,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從而增強自信心,相反,若經常得到的是家長的斥責,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自信心就談不上了。
(2)改變教養態度,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
一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應做的事包辦代替也是使孩子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是在成功地完成一件件力所能及的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持不正確教養態度的家長們應及時改變。
(3)提供機會,使孩子獲得成功體驗
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家長可先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體驗成功,從而獲得自信。要注意千萬不要嘲笑孩子,否則會前功盡棄。
(4)父母對全托的孩子更應注意其心理和行為發展,多與孩子聯係、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給內向的孩子自信
父母們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處事積極,因為,有些孩子的確非常內向與消極。上課時即使會作答,也不敢舉手一試,雖然有實力,成績卻不見得理想。這種類型的孩子,總是畏畏縮縮地,令父母感到焦急。一些母親為了糾正孩子的這種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責罵“你怎麼這樣死氣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潑一點嗎?”。不然就是以鼓勵的方式對他說“好好加油吧!”。然而,這兩種方式皆難奏效。因為愈加斥責,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縮、消極;反之,給與鼓勵又會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使他更為畏縮,尤其是以命令式語氣,對孩子負麵影響有正麵之刺激。最不應該的是在他人麵前說:“這個孩子太內向、消極……”也有不少母親鼓勵孩子與積極活潑的朋友一起遊玩。內向的孩子與活潑好動的孩子相處,反而會形成更大的壓力,內心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堵心牆。因此,當對方露出不滿意的表情時,則更加深了傷口裂痕,此舉不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對於性格畏縮且消極的孩子,首先應製造一個沒有壓力、寬鬆的環境,讓比較內向的孩子一起嬉戲,彼此之間便沒有自卑感,這樣能使他們主動開口。如果讓這類孩子與年紀較幼小的孩子一起遊玩,也可以使其消極的態度大為改善。隻要讓這些孩子們擁有自信,經過一段時日,自然能與同齡玩伴相處和諧。總而言之,讓消極的孩子擁有自信,時日一久,自然可以改變其原有的態度,因此,與其斥責個性怯懦、消極的孩子,不如讓他們擁有自信。
4.怎樣給孩子自信
怎樣給孩子自信,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先請看一個孩子的內心表述吧:
晚飯後,媽媽帶我到楊阿姨家玩。哇!屋裏有許多不認識的人。楊阿姨家的小芳姐姐正在給大家唱歌,唱完了,一位叔叔說:“歡迎小男孩為我們唱歌!”大家笑眯眯地望著我,媽媽也用力把我往前推,可我從來沒有在許多不認識的人麵前唱過歌。我不敢抬頭看大家,我唱的歌一定很輕,因為我聽見小芳姐姐在輕聲笑:“嘻!像蚊子叫。”回家路上,媽媽說:“我很失望,你一點也不大方,瞧小芳姐姐,多可愛,唱得多好!”我感到很委屈。要是我們家來了許多我認識的叔叔阿姨,我一定會唱得很好、很可愛的。
是啊,在一群成人中,假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成人便會讓孩子們來表演一番,無形之中將孩子進行了比較,卻很少去體味孩子在陌生人麵前的心態。其實,在陌生的環境裏,孩子們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表現。在這樣情況下,孩子往往由於膽怯而不願意表現,勉強表現的效果當然不佳。此時,不能以別的孩子如何如何的方式來批評自己的孩子。
5.不打不成才,樹大自然直
孩子難道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嗎?
小劉:孩子不打不成器,跟他好好說不行,一打他就聽話了。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好,可是除了打以外,我找不到什麼辦法。
小趙:是啊,不過我有時也不管孩子,我想,隨他去吧,他長大時自然會明白的。
以上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
“鞭子本姓竹,不打書不讀”的教育方式仍浸潤著一些父母的神經。孩子不聽話或學習成績差,不是耐心說服教育,而是破口謾罵,拳腳相加。
與此相反,認為“好孩子不用管,管死沒好貨”,抱著樹大自然直心態的父母也大有人在。某地有位領導幹部,平時對兒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不正常舉動,也置若罔聞。在兒子高考的關鍵時刻。自己竟外出遊山玩水,等他知道兒子殺人犯法,跳樓自殺的時候,方才醒悟,可惜為時已晚。
持有這種心態的父母還有其另一種表現,就是對子女的姑息溺愛。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餐桌的一邊,孩子又吃又喝,另一邊父母專心致誌地看著心肝寶貝吃著、喝著。由此聯想到另外一則報道:德國的父母與孩子一起乘車,父母絕不會讓孩子坐著,即使車上有許多空座。如果是中國的父母又會怎樣呢?他們寧肯自己站著,也要把座位讓給孩子。把好東西、享受讓給孩子,是傳統的“慈幼”的美德,然而,正走這種極端化了的心態,滋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造就了本末倒置的“孝親”。“不善養子者,如舐犢之愛情,愛之愈深,害之愈切。”父母當謹記之。
6.理解自己的孩子
先讓我們看一個小女孩的心靈獨白吧!
我正在做一個好玩的夢:機器人帶我上他家。還沒進門呢,就聽見一聲聲催促,“起來,起來,起來!”然後,我被從被窩裏拎了出來。我迷迷糊糊地醒了。原來是媽媽在催我起床呢。我拿起衣服,看著衣服上麵的小白兔:它是不是也剛睡醒呢?“快點!,快點!”媽媽奪過我手中的衣服,三下兩下幫我穿好,推了我一把,“快去洗臉刷牙!”牙膏就像肥皂一樣,會冒出許許多多的白泡泡,最好今天幼兒園裏玩“吹牙膏泡泡”的遊戲,我一定吹得很棒,因為我每天都刷牙。“快點,快點,吃飯了。”媽媽又在催我。哎,怎麼老是催、催、催呀。媽媽讓我喝豆奶,豆奶是什麼?是大豆的奶嗎?嗯,我得多喝點。“慢點,慢點,別燙著。”媽媽又說話了。哎,每天早上,媽媽的話就特別多,一會兒讓我快,一會兒讓我慢,真不知道該怎樣才好!
孩子動作慢,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手腳動作的協調還沒有完善。同時,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常常會從一件事情上想到別的甚至馬牛不相及的事上。這時,動作自然就慢下來了。
但大人很少去了解孩子動作慢的原因,隻是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大清早就弄得孩子不愉快。由於心情不好,孩子更容易做錯事,花在一件事上的時間就更長了。
給孩子一個愉快的早晨,讓這份愉快伴隨孩子一整天!
7.怎樣對付任性的孩子
任性的孩子應該怎樣教育,家長應如何做呢?
小李:現在的孩子真是的,怎麼就這麼任性。我女兒要是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又哭又鬧,有時還打大人。真是沒辦法。
小高:是啊。你女兒的任性發展到今天這步田地,可能跟你們平時溺愛孩子有關啊。
對於任性的孩子,有幾種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任性。
第一,不理她,任她哭鬧,決不能被她這一“殺手鐧”嚇倒,要讓她明白哭鬧不會達到任何目的。
第二,如若她再打大人,大人可打她的手,並讓她有一定的痛感,等她哭鬧夠了,情緒穩定後,再講道理。
第三,父母在孩子麵前一定要樹立威信,對孩子的要求,大人做不到的或不該滿足孩子的決不承諾。
對孩子長時間形成的惡習,通過教育使期改正:
小路:今天早上在車上看到一個孩子,樣子倒是蠻機靈的,可是,唉……
小郭:到底怎麼樣呀?
小路:坐在我對麵一個勁地吮手指、撕指甲,還挖鼻孔呢,把我給難受得!
老高:哎,這些惡習都是可以糾正的。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吮手指會把手上的細菌吃進口中而引起口腔和腸道感染,還會引起牙病。挖鼻孔,會使鼻腔中的粘膜受損,造成鼻出血。撕指甲會使指甲周圍發炎,影響指甲的美觀。讓孩子知道這些都是壞習慣,對身體不利,必須改掉。
一般來說,孩子在靜坐無事的時候最喜歡吮手指、挖鼻子、撕指甲。家長發現孩子這樣做時,不要大驚小怪或者責罵孩子,而應平心靜氣地將孩子的手扒開,給他一些喜歡的玩具和圖書,引導他玩積木或者帶他做做遊戲,這樣就會使他的注意力轉移到有趣的活動上去。如果家長一味地責罵,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很難改掉壞習慣。
如果家長態度粗暴,對孩子整天板著臉,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就會感到恐懼,精神上受到壓抑,更容易染上壞習慣。所以家長要關心孩子,和孩子保持融洽的關係,滿足孩子適當的要求。
8.家庭教育與幼兒個性關係密切
家庭教育與幼兒的個性形成關係密切,並將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個人成長。
幼兒大概可分為三種類型:易教養型、難教養型、緩慢的活躍型。難教養型兒童容易形成許多不良個性,對其身心發育構成威脅。但是應該指出:兒童的個性並非是導致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前提條件,如果家長善於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是可以改造兒童個性中的弱點和缺陷的;反之,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即使是易教養型的兒童也可能出現行為異常。
當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倍受社會所關注。應該指出,獨生子女無論屬何種類型,由於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都容易使其向難教養型傾斜。獨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小祖宗”,他們習慣於無條件地得到想要的一切東西,且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因此說,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是培育利己型孩子的溫床。由於沒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難以產生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又是將來形成互助、互愛和集體主義道德觀念的基礎,也是謙讓克己美德的源泉。
做家長的應該使孩子體驗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要相信孩子能獨立地處理好自己的生活瑣事,能夠自由地探索周圍世界,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動。開放型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也有利於孩子創造意願的產生和創造活動的進行。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撫養者和第一任教師,應該了解和掌握正確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個性的重要性和有關知識;同時要注意發揮家長的表帥作用,做到對孩子既愛護又嚴格教育,既寬容又不放任,在樹立家長的教育責任心的同時,運用適當的技巧,培養孩子良好的適應能力,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9.注意潛意識的作用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注意到一些具有特別才能的人,即使在忙亂當中,仍能優雅而從容地完成異常複雜的工作,令人驚歎不已,就像芭蕾舞者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麗舞姿。這是積年累月修煉而來的能力。
在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非凡能力中,隱含於心靈的另一個層麵——潛意識。事實上,人們都曾不自覺地透過潛意識來處理複雜的問題。但智慧極高的人與一般人的區別在於,他們能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發展出較高的契合關係。而且與一般人偶然短暫的感應不同,他們將潛意識的運用當作一種修煉來加以提升,他們的實踐證明了一個真理:“世界上最大的尚未挖掘的領域,是位於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